我在佐敦八文樓長大,即現在的西九區。對於西九,我又愛又恨。
文輝樓,家住16樓一小單位,袓母與叔叔姑姐一家住在9樓另一大單位。斜面建築,導致高層單位比低層的小,據說是因為六十年代「街影法」規定了街道兩旁樓宇受光的角度,讓街道得到多一點陽光照射和令空氣更流通。
街道旁,屋苑地下都是舖。童年回憶,一邊是新發茶餐廳,另一邊是寶興文具店,對面還有藥房和修理電器的舖頭。過一條馬路,附近便是餅店、粥店、糖水舖、米舖、雜貨舖、診所,當然還有老趙。這是我成長年代好行夾環保的城市規劃。想當年,西九不是甚麼豪宅區,我們家住佐敦,依家族幾代經營的廣芝蘭藥材舖則位於油麻地,從佐敦到油麻地逛街買東西出奇的易行。今天的西九文化區,是沿我當年經常踏單車的海皮填海而成。今天的西九文化區,卻有點自成一國。
自街影法在八十年代尾廢除後,斜面建築買少見少,直至上星期讀《am730》時看到標題《新地西九高鐵上蓋建兩鑽石形商廈 1.5公里綠化徑連繫社區》下的一幅圖片,舊居旁邊竟然多了兩幢似曾相識的現代新型建築!這新舊建築互相呼應的做法,我最熟悉的是Frank Lloyd Wright的Robie House和旁邊芝大新商學院的設計。
看過報道後,忍不住翻查一下城規會資料,證實了我果然有點建築眼光:「擬議方案參照了西九文化區的戲曲中心,於大樓底座採用拱門的設計,而上層則呈現斜面式建築,與毗鄰文昌街一帶的舊式住宅建築互相呼應。這獨特的設計為城市景觀帶來標誌式的點綴。」
斜面式建築,於我是我家和祖母家的童年回憶。斜面式建築背後的街影法,卻有其重要的環保意義。經濟學者都知道,發展與環保的取捨往往是U型的。作為發展成熟的先進都市,我們絕對有條件負擔多一點環保責任。整個西九高鐵上蓋項目的新擬議方案,的確有強調如何改善空氣流通及天然採光。另一點我近年時有提及的,是「易行都市」這概念。最初,是幾年前美國一位研究都市經濟學的博士生向我介紹的論文題目。現在,想不到有本地地產商願意把「易行」這概念落地,還要是我成長的西九。擬議方案的一大重點,正是加強整個項目的連繫及易行度的「花園綠徑」。當年,碼頭旁的海皮是我的兒時休憩用地。未來,西九區需有更多給公眾使用的開放空間,打破西九文化區自成一角的局面,讓我重新對西九有愛無恨。
作者為美國克林信大學經濟系副教授/香港大學香港經濟及商業策略研究所名譽高級副研究員
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
http://www.facebook.com/economics3.0 逢周一、三、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