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輕人空間曾被指因樓價高所縮窄。(資料圖片)
有(前)立法會議員早前指,年輕人的生存空間不斷被縮窄,連「短聚一刻」的地方都沒有,其言論引來大眾熱烈討論。當時大家的焦點在該(前)議員的言論,是否不符其尊貴議員的身份,我對此話題沒有意見,反而我對她提及的現象感興趣。
到底生存空間被縮窄有否影響年輕人的性生活?
杜蕾斯早前發表了一份名為「全球性面貌」的報告,內裏比較了44個國家以及地區的人獻出初夜的平均年齡。地價高昂的香港名列前茅,在眾多國家裡地區中排名第6,而港人平均20.2歲時才獻出初夜。
如果拿這結果與2005年樓價還未起飛時的同樣報告相比較,港人原來在11年前,平均18.6歲已失身,比現在早差不多2歲。
不過,再細看報告中其他地方的數據,樓價不一定能完全解釋各地失身年齡的差異。
舉個例子,馬來西亞地價不高,但當地人卻較港人「循規蹈矩」得多,平均約23歲才獻出初夜。一地的文化開放程度,似乎與當地年輕人失身的年齡有關。
在年輕人最遲獻出初夜的國家及地區,當中絕大部分都是民風較純樸(或保守)的地方,如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等地的年輕人,其平均失身年齡都超過20歲,只有第10名的西班牙是歐洲國家(19.2歲)。
相反,較開放的北歐和西歐國家,如丹麥和德國等地的年輕人約15至17歲便初嘗禁果。
文化差異無疑與失身年齡有關,不過,卻解釋不了各地少男少女愈來愈遲嘗禁果的現象。杜蕾斯每次調查的國家或地區都略有不同,在2005年和最近的報告中,共有約30個國家或地區都有相關數據,有趣的是,這些地方的平均失身年齡在該段時間內都有所上升。
這現象似乎不能單以文化來解釋,亦不能單以地價或樓價的變動去解釋(不是所有地方的樓價都在最近10年上升)。
筆者有一個不肯定的解釋:近10年毒男宅女愈來愈多,他們大都不善交際,又較喜歡宅留家中,相對上這些人對嘗禁果沒有太大嚮往。
我嘗試找來各地上網普及率的增長,來與杜蕾斯的有關數據比較,發現上網普及率增長較快的地方(如中國和印度),當地人失身年齡上升幅度亦較大。
當然,這只是很初步的分析。有興趣的本科或碩士生可以再找多點數據再作深入研究。
作者維克森林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
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
www.facebook.com/economics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