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鄰居兼網友Bittermelon早前有個有趣觀察:不少人說話的時候,明明是在陳述事情,音調卻在最後莫名其妙地提升,聽起來像問句。例如我今早經過地鐵站,想告訴你「今日地鐵站《AM730》全部派晒」,經過問句式的語言處理,就會變成「今日地鐵站《AM730》全部派哂?」好像經過地鐵站的是你不是我。
人在香港,耳聽八方,證實Bittermelon所言非虛,其中以年輕一代說話問號較多,連工作上經常接觸年輕人的上一代(例如教師),不少亦受到薰陶變成問題中老年。有朋友說這是最近幾年的新現象,就像潮語一樣,是難以解釋的隨機結果。
不疑處有疑,當然不是廣東話獨有,英文中亦有所謂的uptalk,而且歷史要悠長得多,在不同年代不同地區都出現過。這種語調,形象一般負面,常見的解讀是講者缺乏信心,雖然有話想說,但就是拿不定主意,好像需要對方的肯定和認同。要表現出有自信有氣勢,就要下決心戒掉這壞習慣。
這些對uptalk的批評,或明或暗都以女性為目標,就如廣東話提高音調,我們難免都會視之為年輕人帶起的歪風一樣。
在男女不平等的年代,女性不敢斬釘截鐵;在老海鮮主宰世界的年代,年輕人又怕有話直說。權力決定語言音調,或許有其道理。
不過,對於「非我族類」的人,我們傾向認為他們有很多獨有的共通點,例如我們不期然會認為某種族的人都有同樣的喜好和習慣。上一代(如我)見有年輕人提高音調,難免會視之為年輕人獨有的「通病」,忽略了其他人的類似行為。
翻查了一些語言學的實證研究,才知道英語提高音調不一定是弱者所為,權力地位較高的人(老闆、醫生、老師)亦不時以這種方式跟在其下者(員工、病人、學生)溝通。陳述變問話,可以是施壓令對方回應的一種手段。十多年前就有香港學者分析大學導師與受指導學生之間的對話,發現導師提高音調的次數幾乎是學生的七倍。
間或在本欄聊一些跟經濟學無關的題目,希望大家不要介意?
作者為香港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美國維珍尼亞理工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http://www.facebook.com/economics3.0
逢周一、三、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