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Google旗下無人車。
有一位語不驚人誓不休的局長的一個好處是,大家對其管轄下的政策會多加留意。自陳帆局長以一句「讓軀體和靈魂可以出去遊走一下」去解釋年輕人買樓不成反買車後,評論本地交通政策的文章質素就提升了不少。
隔籬欄周顯大師狠批政策只控制汽車數目增長而不加建道路是不要臉的做法,欄友徐家健就話,向起步快的電動車徵收首次登記稅,間接鼓勵司機轉買起步慢的汽油車是天然智障的交通政策。
周顯說,加建道路可以解決交通擠塞,當然有其道理,但同樣地,在擠塞最嚴重的市區裡的土地問題亦最嚴重。
我之前就提議陳局長可以考慮研究共享經濟能否解決交通擠塞問題。Uber能否解決交通擠塞尚待研究(如果政府真的有心研究的話),但政府可以從減少交通意外的角度入手,來解決交通擠塞的問題。
說過了,減少汽車數目不一定與路面車輛數目有很大的關係。徐家健又說,路面車輛數目與塞車時間的關係亦不是必然的。
在佔旺時,行得慢一點,除了會被懷疑是佔領之外,亦會減慢了其他所有途人的速度。同樣道埋,如果全港的士司機同時患上香港腳,而又沒有用上「愛膚堅」的話,交通大擠塞所帶來的經濟損失可能不只一日十幾億元。
根據運輸署的數字顯示,在2016年的25,658宗交通意外當中,有60%(約15,000宗)涉及駕駛者的因素,當中包括「不專注地駕駛」、「突然轉向/停車」甚至「瘋狂駕駛」等。
如何可以減少這些人為因素對交通意外的影響?從需求定律看,我們需要增加危險駕駛的成本。有經濟學者曾提議,廢除硬性規定司機戴上安全帶的法例,因為安全帶令司機覺得開快車更安全,要求司機戴安全帶的法例反而可能令交通意外更多。
到底「突然轉向」是因為司機「頭搖又尾擺」?還是因為香港腳發作?這是一個實證的問題。美國就有研究指,「安全帶令司機開快車」的假說在真實數據中其實不太站得住腳。
其實,要減少甚至令這些人為因素消失,一個最直接的辦法就是不用人來當司機。最近Google就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成功測試真正的無人駕駛的士(測試人員只坐在的士後座),陳局長如果能與楊局長商討引入有關科技,將來他即使經常在辦公室內「讓軀體和靈魂可以出去遊走一下」,我亦會第一個出來拍拍手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