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信日前發表報告指,中國是全球獨角獸的第二大發源地,僅次美國。畢竟美、中作為第一、二大經濟體,在獨角獸等如新經濟標竿的年代,對環球經濟影響舉足輕重;問題是獨角獸也有真假之分,至少在估值方面就是。
瑞信將美、中兩國的獨角獸企業進行對比,發現截至2018年9月18日,全球共有272家獨角獸企業,總估值為8,640億(美元,下同),其中79家(即29%)來自中國內地和香港,佔總估值33%,美國有127家,總值4,390億元,佔總估值51%。
以此計算,中國的獨角獸企業平均估值為36.09億元,高於美國的34.57億元。1.5億元或幾個巴仙的估值差異,驟看沒甚麼,尤其對一般民眾而言,億億聲的,是數字多於意義;然而,真正的意義是中國資本市場對於「獨角獸」的風險胃納正在增加,甚至超前成熟市場美國。
2018年春節後,中國證監會已成立專案小組,積極拉攏已上市的龍頭獨角獸以CDR形式回歸A股市場,樓梯響遍影也沒個。大家應該心裡有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