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封關近3年,對外聯繫近乎停頓,不少優勢及地位拱手相讓予周遭競爭對手。上周的「金融科技周」及「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為重新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打響頭炮,而後日舉行的「亞洲醫療健康高峰論壇」,匯集來自世界各地的醫療健康精英,則更值得大家關注。
世紀疫情令醫療健康及生物科技成為全球最關注的議題,加上人口老化問題持續,根據聯合國今年7月公布的《2022年世界人口展望》,到2050年,全世界65歲或以上人口將是5歲以下兒童人口的兩倍多,預計由於死亡率持續降低,使2050年全球平均壽命提升至約77.2歲,令有關行業水漲船高。
早前《施政報告》提出促進科技產業發展,在落馬洲河套區港深創科園提供創科土地和空間,聚焦吸引包括生命健康科技在內的優秀企業和人才落戶香港。作為一條產業鏈,香港在發展醫療健康及生物科技方面,不論上游或下游,均擁有不少優勢。
在上游方面,香港擁有國際級生物科學專家,除了兩所大學醫學院的研究外,在科學園內從事生物醫藥科技的企業,以及培育公司總數已超過160間,園內亦匯聚多家世界一流的生物醫藥公司,致力促進生物醫藥研究,由實驗階段至商品化階段的轉化,凸顯了香港作為策略性生物醫藥研究基地的獨特地位。
另一方面,港交所(388)在2018年開始允許未有收益的生物科技公司,以及擁有不同投票權架構的新經濟公司於香港上市集資,不單有利生物科技公司籌集資金,更鞏固香港作為生物科技公司頂尖集資中心的地位。直至今年4月,合共已有92間醫療健康及生物科技公司在香港上市,首次公開集資額達2,570億元,令香港成為亞太區最大的生物科技公司首次公開招股中心,全球則僅次於美國。
下游方面,有研究指出,全球醫療儀器市場規模將由2021年4,800億美元,增長至2030年的8,000億美元,複合增長幅度約5.5%。在2021年,香港的醫療健康器材總出口錄得7.5%的升幅,除了對最大出口市場內地上升4.4%外,對東盟和印度的出口亦顯著增加47.1%及108.8%,反映隨著東盟地區經濟快速增長,中產階層漸多,對健康日益關注,對數碼醫療、優質的醫療產品及服務需求將有增無減。
香港要收復疫情的失地,經濟必須更多元發展。《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肯定香港的世界一流科技及創新中心地位,其中生物科技及醫藥更已定性為大灣區新興支柱產業,香港更要在醫療健康及生物科技範疇搶奪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