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ber的共享概念或敵不過本地既得利益者。 (資料圖片)
屋漏偏逢連夜雨,Uber交通意外引伸保險問題,本來已夠它們煩,現在更面對滴滴的價格戰,可謂腹背受敵。
面對各地的既得壓力,Uber在各大城市已呈敗象,它們甚至把若干地區的營運權賣給對家Grab。Uber最引以為傲的共享概念也似不敵本地既得利益者,例如面對台灣的大額罰單,要改成跟租車公司合作。這模式一轉,就不再是共享,而是租車公司的O2O電召平台,由顛覆既得利益者改成跟既得利益者合作。
Uber的財務狀況不算理想,上市也非良策,股東現階段搵門路Exit可能係對創辦人最好的方式,所以Uber現階段最好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說回滴滴的價格戰,真有一點Uber數年前的影子。除了在台灣擴張遇到挫折外,朋友在大陸跟我說,現在滴滴跟其他叫車公司正玩割喉減價搶市場佔比,香港也不乏滴滴影子。
上星期五,滴滴推出兩程100蚊搭車優惠,殺了Uber一個措手不及,連帶滴滴的士司機態度也變好,真奇蹟也。成本局限改變人類行為,網上流傳一個小故事:因為車費不足100蚊,乘客就等同免費搭車,60蚊的車程距離跟95蚊的距離在顧客眼中無大分別,所以不足100蚊車費的司機會態度變好,「好心」跪求不足100蚊都「夾口供」講到車程值「100蚊」,以讓司機們在滴滴手上多賺一點,但同時客人又無損失。
不過,此優惠一過,司機故態又復萌,噚日試用滴滴,結果又被司機黑面:「早知你過海我就唔兜你啦。」「嘩,你個apps有顯示目的地位置喎。」「我見街道名以為唔使過海嘛。」明明自己睇錯地圖都可以賴我,真係本性難移。
站在消費者角度,我不特別喜歡中資,但鼓勵更多競爭,最好不止滴滴攻港,如果Lyft、Grab等叫車apps都來港大亂鬥,那就妙極。競爭除了推動服務質素改善,如果遇上互相搞割喉價格戰,得益的都係消費者。擔心中資會否出售消費者資料,那是消費者選擇,但選擇的前提要有競爭。
我覺得滴滴可以改善的地方很多,Uber叫車的比例加乘,是根據Google資料、自家叫車內部紀錄,按演算法計出來。不過,滴滴叫車俾貼士是「對賭」,容易引發Winner Curse,唔小心俾多了心裡想支付的價值,何況貼士有上限,試過俾多50蚊,等了半個鐘都無人肯接,明明周圍都有車。
至於其他的士死症,不容易解決,但我相信多一點競爭,會略略改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