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香港城市大學劉鳴煒學術樓圓形廣場旁、近達之路入口的般哥展覽館,曾舉辦多個珍稀展覽,包括從中國到歐洲絲織展、中國北方遊牧藝術展、唐代壁畫文化特展、達文西藝術與科學古今及圓明園獸首暨文物展,均極高質珍貴,令觀展者有如穿越時代,驚歎古人藝術觸覺與非凡造詣。
兵器和盔甲(兵甲)通常被人們用狹隘的戰爭視角審視,主要定義為戰鬥和防禦工具。然而,兵甲實質意義超越戰場、非同凡響,在不同國家文化、社會和政治背景為影響深遠的權力象徵。從北非到東南亞,禮儀兵器和盔甲都是尊貴器物,具多重功能,遠超戰爭中的實際用途。
由現在至2月23日的「威武奢華:跨文化禮儀兵器藝術展」更堪稱史無前例地包羅近2百件跨越地域、文化、社區、宗教、歷史和時期的禮儀兵器和盔甲,盡顯兵甲從身份地位標記到作為宗教崇拜器具各方面之重要意義。
展覽融合藝術、科學和科技,揭示禮儀兵器精義,突顯它們是文化、社會及身份認同的重要象徵。通過沉浸式體驗、互動媒體、元宇宙和活動影像,觀展者可以跨界視角重新認識近代禮儀兵甲;又可透過跨學科視角,重新認識禮儀兵甲,古代兵器充分兼顧實用與觀賞價值,令觀展者長知識開眼界。
是次展覽盡顯兵甲重要性。展品來自備受推崇的私人和本地公共收藏,包括著名的夢蝶軒和曾在齋借出的多件精美藏品。這些展品不但揭示超越戰場使用的兵器和盔甲恒久意義,並編織跨越廣大地域、文化所體現的共同傳統、歷史和傳奇。
展覽體現禮儀兵甲非凡工藝、專業技術和革新設計,分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紹禮儀兵器和盔甲的概念及其與軍事武器比照。第二部分展示各種禮儀兵器多款裝飾技術。第三部分按地理再細分7區域:土耳其和高加索、北非和阿拉伯半島、印度和斯里蘭卡、喜馬拉雅、中國、日本、東南亞。最後第四部分探討貿易、征服和殖民主義如何促使東西方禮儀兵甲製作的相互影響。
此外,本次展覽亦強調跨學科研究方法,透過展示香港城市大學跨部門合作研究不同地域的禮儀兵甲,體現藝術、技術和科學互動。展覽通過沉浸式體驗、互動媒體、元宇宙和活動影像,以至演算法在媒體藝術中的應用,及使用掃描電子顯微鏡(SEM)對特定兵器進行科學分析,並以多光譜成像(MSI)研究紫光閣功臣像。
展覽中有多件觀展者必看的兵器,包括十七至十八世紀水晶羊首嵌金紅寶腰刀、十八世紀錫蘭貴族儀仗配刀、十九世紀印度鑲鑽石、綠寶石、紅寶石配刀,都是不容錯過的珍藏藝術瑰寶。有興趣朋友別忘記把握餘下的展期參觀,費用全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