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被指拒絕生育其中理由是「唔想自己仔女出世嚟受苦」。(資料圖片)](https://cdn.am730.com.hk/s3fs-public/styles/article_image/public/news_image/1536701266_OI.jpg?itok=sBiMOSXQ×tamp=1739054790)
香港人被指拒絕生育其中理由是「唔想自己仔女出世嚟受苦」。(資料圖片)
古希臘悲劇作家索福克里斯(Sophocles)說過:從未降生可能是上天最大的恩賜(原文:To never have been born may be the greatest boon of all)。想不到兩千幾年之後,這個老問題竟然在網絡上再次炒得火紅火綠。
事件的背景,博客無神論者的巴別塔的作者Henryporter已在《老蕭「唔生仔就係自私論」一石激起千重浪》交代過。長話短說,老蕭蕭若元認為以「唔想自己仔女出世嚟受苦」為理由,而拒絕生育是個偽善的藉口,尤其對於一些生活條件比下有餘的中產。說穿了,拒絕生育只是太愛自己,是一種自私的表現。
經濟學又如何看「唔生仔就係自私論」呢?師傅教落,經濟行為盡皆自私,生仔自私,唔生仔也是自私。老師貝加(Gary Becker)發明的生仔理論,更視兒女為耐用品(durable good)。貝加當年問:兒女是「貧窮物品」(inferior goods)嗎?
換句話,當家庭富起來,他們對消費兒女的需求會否因此下降?貝加認為兒女不一定是「貧窮物品」,只是父母對兒女重量也重質,而在現代知識型經濟取捨量與質,是人力資源投資愈來愈重質不重量,兒女數目下降對個人來說是合情合理的。
只是拒絕生育,沒有量的情況之下就談不上質。沒有量與質的取捨,拒絕生育只能夠以工資上漲,導致時間成本一升再升來解釋。
拒絕生育可以是合情合理的個人經濟行為,對整體社會來說又是合符效率嗎?唔講唔知,這是一個經濟學大難題。人口增加或減少不是一般市場行為,沒有適當市場價格做指引,生兒育女為社會帶來的界外效應,我們知得實在太少。十多年前有一套叫《蠢蛋進化論》(英文:《Idiocracy》)的電影,講述因為有知識的男女時間成本太高,所以社會的下一代多由蠢蛋父母所出。
長期地進化下去,社會於是變得愈來愈蠢蛋。這套喜劇對我們有甚麼經濟啟示呢?注重環保的人身體力行,拒絕生育意圖減少消耗地球資源,客觀後果是比例上地球會有更多不注重環保的下一代。
同樣道理,注重本土的香港人拒絕生育意圖唔想自己仔女出世嚟受苦,客觀後果是比例上,香港會有更多不注重本土的新移民。
從未降生可能是上天給未降生的人最大的恩賜。對於已經降生或將會降生的人來說,這是禍是福卻視乎拒絕生育的究竟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