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份預算案今日出爐;儘管事前放風不絕,但相信難有驚喜。說實在,時不我予,也不一定是誰的錯。巧婦難為無米炊,正當以為疫後復常、由治及興之際,憧憬的反彈未如理想:如5.5%預測經濟增長,原來只及六成、僅3.2%;主要收入來源的賣地屢屢碰壁、頻繁流標,連發展商囤積多年的北都會土地,也由肥美雞腿變了雞肋,大老闆索性放棄換地,坐等政府賠償。財政司長料本年度赤字約千億元、大幅超出原先估算的544億元(有指因政府以發債當收入,倘撇除666億元綠色債券,財赤實為2,100億元)之際,傳統由賣地支撐的財源也出事,真正是寸步難行。
差估署數據顯示1月私人住宅售價指數報306.4點,按月再跌1.57%,連跌9個月,跌至2016年11月以來87個月(即逾7年)新低;去年樓價跌幅略擴至7%,若與2021年9月歷史高位398.1點比,至今年1月計已累跌23%。坊間樓價指數跌勢未止,財富效應不再,聯儲局息口掉頭想像只聞樓梯響,普通市民生活成本續高企,只有百上加斤之嘆。唯一還算慶幸是,政府財政儲備異常豐厚,仍有6,000多億元,可作不時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