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議員要求政府回購領展物業。(陳奕釗攝)
我覺得反建制派人才不少,只是人才太集中政治論述、行政那一邊,對於金融財金政策、經濟政策都算幾表皮。第一個分析盲點,就是過分迷信回購公營資產。
常見的回購,當然是包括民主派眼中萬惡的領展(823),最近政府6隧報告一出,又有人嚷著要回購西隧。回購好像宗教般,惹來議員信徒的膜拜。
以經濟誘因去解釋,回購是把資產收回在政府手上,變相增加議員的公權影響力,因為他們有票,可以監察,發揮作用。權在己手,總是好的。不過,回購涉及的技術問題是,到底私營市場競爭做監察的方式有效率,還是公營更好。這是意識形態問題,不想講太多。
第二個問題是,成本與效益,回購要用公帑,非建制派常叫的口號包括反對官商勾結,回購是直接送錢給商人花,這不是擺明的自打嘴巴嗎?回購領展益了市場參與者,回購西隧則益了重慶張老闆。尤其是西隧的專營權只有約6年,過後就會完璧歸趙送回政府手上,非建制派提出在這節骨眼講回購幫張老闆接貨,這不就是他們最討厭的利益輸送嗎?
第二個分析盲點,可能係有心,可能係無心,就係為理念好心做壞事,無意間幫助了自己的掛在咀邊的敵人。欄友徐家健教授教識了我一個假說:Bootlegger and Baptist。
美國教徒因為宗教問題、文化理由,主張社會禁賣酒。雖然社會禁酒,但需求仍在,在供應大減下,私酒商是贏家,因為無競爭對家加入,邊際利潤極高。所以,事後從利益和誘因出發,教徒的主張,竟然跟私酒商站在同一陣營。站在科學和哲學角度,這只是假說,如果你真能驗證私酒商跟教徒有確實利益輸送,那就是理論了。毛主席都有類似主張: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立論的思考邏輯都是一樣的。
有一類非建制派朋友,喜歡講本地農業、反對填海、禁止開發郊野公園之類,這個假說的想法可以套用出來。個人沒有居住問題,都喜歡本地農業和郊野公園,但有時會忽發奇想,這些理念雖好,我也喜歡自然環境,但無形間這類主張是助紂為虐,支持了高樓價,助長了地產霸權。地產商是高樓價的贏家,土地供應愈少,賣樓的毛利愈高,他們是贏家。
剛好環保人士的主張卻是本質上減少土地增加供應,有心又好,無心又好,他們的理念跟地產商的商業利益卻是出奇地一致。所以你說,經濟學是不是很有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