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醫生數目不足。(資料圖片)](https://cdn.am730.com.hk/s3fs-public/styles/article_image/public/news_image/1549575630_4I.jpg?itok=JIhwePIX×tamp=1739076681)
本港醫生數目不足。(資料圖片)
豬年第一次和大家見面。首先我在這裡祝大家豬年好運,身體健康。說到身體健康,最近幾年這個時候的流感都十分嚴重,醫院床位不足和醫生護士工時過長等可說是年復一年的老問題。
其實這都是簡單的供求問題。需求方面,有醫生說有人一拿到單程證,便立刻排隊使用香港公共醫療的資源,很多人認為每日來港的150個單程證名額是香港醫療問題的元兇,人口政策的配合才是根治這問題的長遠之策。
其實,單程證人士對醫療系統的影響有多大,我是有疑問的。眾所周知,在世界各地對醫療需求最大的都是65歲或以上的長者,而根據香港醫管局的數字,這些長者佔總住院日數達56%,而在55歲或以上的人口中,內地新移民只佔6.4%。如果把單程證人口的年齡分布列出來,這些新移民的平均年齡更是比香港本身人口要年輕一些。
當然,你可以說對現在香港的醫療系統來說,病人數目是一個都不能再多,即使新移民平均佔用香港醫療資源較少,但總還是增加了香港醫療系統的負擔。不過,根據這邏輯我們是否應該禁止所有形式的移民吧?
即使我們退一萬步同意新移民是香港醫療問題的其中一大元兇,香港政府收回那每日150個名額的主導權是根治問題的方法。不過,一方面這在政治上有多大可能性真係天知地知你知我都知;另一方面即使退一萬步單程證政策可以由香港政府主導,但是過往以發出的單程證就如已撥出去的水,現在改變人口政策也不能把現在的人口銳減幾十萬,香港現在的醫療問題仍然會存在。換句話說,即使香港政府收回每日150個的單程證可以有效壓低醫療需求,極其量這都是長遠解決醫療問題的措施。
要解決醫療問題的燃眉之急,最有效的方法還是增加醫生的供應。雷鼎鳴教授引用了一些數據,指出在2017年香港每1,000人口只有1.93名醫生,比新加坡(2.28)、日本(2.37)、美國(2.57)、德國(4.19)和法國(3.24)等已發展國家都要低。
醫生不足在數據上幾乎是無可爭議。我不是說我們應該降低醫生資格的標準,不過,一方面香港醫生執業試的合格率奇低,外國名大學的教授醫生不能在香港執業時有所聞,另一方面香港公立醫生的薪酬相對上極不吸引,試問在外國有資格有經驗的醫生又怎會屈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