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學校曾經歷多次停課或者暫停面授課堂,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的研究發現,由於生活模式改變,戶外活動減少而室內近距離工作如用電子產品或閱讀時間大增,令香港學童出現「近視爆發式增長」。
香港是近視患病率最高的地區之一,中大醫學院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系主任兼何善衡眼科及視覺科學講座教授譚智勇表示,「香港6歲的兒童中,有10.05%患有近視,而到了8歲半,有近視兒童人數增加至40.76%。」
發病率急升
中大醫學院研究團隊於2019年12月至2020年1月新冠肺炎爆發初期招募了709名6至8歲兒童,並隨訪8個月,再比較1,084名同年齡層的兒童,於2020年1月前已完成3年隨訪的數據。香港兒童眼科研究首席研究員、中大醫學院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副教授任卓昇醫生指,「結果發現,疫情組每年近視發病率達三成,是對照組12%的2.5倍;每年近視度數進展方面,對照組是41度,疫情組則達到80度;每年眼軸長度變化,疫情組有0.45毫米,比對照組的0.28毫米多出不少。」學童戶外時間亦顯著減少,由疫情前每日1.27小時下降至0.41小時;近距離工作時間卻由2.45小時增加至6.89小時,相信是近視情況變化的主要原因。
深近視易患致盲眼疾
中大醫學院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何善衡視覺科學講座教授兼汕頭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汕頭國際眼科中心院長彭智培教授提醒,「深近視患者,即近視超過600度或者眼球視軸有26毫米或以上,易使脈絡膜及視網膜色素上皮變薄,及出現血管性退化,令日後患深近視黃斑病變、視網膜脫落、白內障和開角型青光眼的風險大大增加,甚至導致永久失明!」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日後接受激光矯視等糾正屈光問題,亦不可減低以上疾病風險,因眼球已被拉長,故及早控制近視最為重要。
多巴胺阻眼球拉長
為預防近視,任卓昇建議增加戶外時間,並培養良好閱讀習慣,「適量接觸陽光,可增加多巴胺的分泌,抑制眼球過度拉長,減慢近視加深達30%。而閱讀時間每30分鐘,應休息一下望遠事物30秒,讓睫狀肌放鬆。」任卓昇續指,上網課使用平板會比手機好,最理想是用較大的電腦屏幕甚至投影機,因為顯示的字體較大、使用距離較遠,對視力的負荷也較低。
控制近視
今年8歲的Nicole,剛升小學時並沒有近視,但到2020年1月媽媽發覺她經常斜望來看書,擔心是斜視而求醫,檢查之下發現已達400度近視,在校也一直看不清楚黑板。疫期情間減少外出,加上用Zoom上課及做網上功課,每日對電腦最少4小時,令近視在7個月內增加至525度。Nicole再度求診並開始使用阿托品眼藥水,終可控制近視,至今沒有再加深。現時疫情緩和,亦會盡量增加戶外活動時間,保護眼睛。
預防近視
‧增加戶外時間
每天2小時 每周14小時
‧培養良好閱讀習慣
不太長,少於30分鐘
不太近,保持30至50厘米距離
不太暗,避免在黑暗環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