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以全民接種為目標,特首林鄭月娥呼籲市民盡快打針,以爭取恢復通關;為推高接種率,更不排除限制未打針市民的活動,甚至參考外國推出健康通行證。關於打疫苗,有人為了密密參加抽獎、有人幻想能提早出遊,香港較其他地區「幸福」,事關大眾仍能有時間考慮,惟全球仍有不少地方卻一針難求;如台灣就算施打高端疫苗,未來也要面對國際認證問題。
面對Delta變種病毒橫行,近期相繼有研究「溝針」混合接種,或是申請施打第三針來加強免疫力,如輝瑞首席科學官多爾斯滕(Mikael Dolsten)早前接受《路透社》訪問時,已指接種疫苗6個月後體內抗體水平下降,增加染疫風險,對老弱病患有需要接種第三針以維持免疫力。到底為何接種疫苗要多於一針才有用?
打兩針 為了激活關鍵的記憶T細胞
疫苗的原理是要讓抗原接觸人體的免疫系統,引發免疫反應產生抗體,令身體能夠抵抗疾病。當身體第一次接觸疫苗時(第一針),會激活白血球中的B漿細胞和T細胞,前者在接射疫苗後數周迅速產生抗體,但是維持壽命短,抗體數量容易銳減;後者能分化出不同功能的亞型,負責識別及殺死病毒,而其中一種成熟亞型叫「記憶T細胞」,在未執行消滅病毒任務前,能在體內存活數十年,這也是所謂的「終身免疫」。
問題是,記憶T細胞只會在注射第二針疫苗之後,才會大量產生。因此第二針才是關鍵,透過再次接觸抗原來增強早前第一針的免疫反應,令人體激活第二階段的免疫機制。作為增強劑的第二針,會令人體產生大量記憶T細胞,以及加速二次免疫反應的記憶B細胞,抗體質量才會提高。
第二針 精銳B細胞在骨髓成熟
除了產生大量記憶T細胞,第二針疫苗也會讓骨髓中的造血幹細胞,孕育出更多更精銳的B細胞,意味著產生能精準高效對付病毒的抗體。加上前文所說人體產生大量記憶T細胞與記憶B細胞,由於擁有了對病毒認知的「記憶」,故能啟動更快的細胞分裂複製能力,迅速產生大量抗體,也令人體的抗抵力更完備。
基於人體的免疫系統可分成先天免疫和後天免疫,換句話說接種新冠疫苗屬於後天免疫,身體需要時間接觸抗原、適應反應和產生抗體。
評估疫苗效力 並非衡量接種後會否染疫
對普羅大眾來說,有一個觀念需要弄清楚,就是「評估疫苗效力,是接種後是否出現症狀,而非會否感染來衡量」。現實是,在今年夏季全球不少稍早前已接受兩劑疫苗接種的民眾,出現感染個案,反映抗體水平下降。故此包括輝瑞等多間藥廠,才會申請第三針來加強接種者的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