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小就被灌輸「睇新聞能知天下事」的概念,以為閱報、睇電視新聞報道,自能夠對事件透徹了解。然而長大後才知道,即使普通如一宗娛樂八卦新聞,傳媒若以不同角度報道,效果與事實可以有天淵之別,被害人變加害人的情況亦隨時會發生。在當權者開口埋口斥責傳媒製作假新聞,普羅大眾想知真相難上加難的世代,仍願意冒著生命危險採訪的戰地記者,固然更叫人肅然起敬。而其中一位代表人物,正是6年前在炮火中喪生的瑪麗科爾文。
文:AnnLo
著名戰地記者瑪麗科爾文,為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工作,亦是第一位進入泰米爾戰區採訪的外國記者,曾駐紮斯里蘭卡、車臣、科索沃及東帝汶等地,多番揭露戰火下慘無人道的真相。而她之所以擁有「獨眼戰地記者」的稱號,源於2001年在斯里蘭卡採訪內戰期間,遭一名當地政府軍士兵炮擊,左眼受傷導致永久失明,從此要戴上眼罩繼續在戰場上奔走。2012年,她潛入敘利亞國境,突破當地政府禁止外國傳媒報道反政府示威而實施的封鎖,在霍姆斯市臨時搭建的新聞中心,透過衛星電話向多個歐美電視台報道示威情況。不幸地,敘利亞軍隊發現新聞中心的所在地,並且開火攻擊,瑪麗科爾文亦因而喪生。
曾獲奧斯卡及艾美獎提名的紀錄片導演馬修海尼曼,捕捉瑪麗科爾文生命中的最後10年,製作他的長篇敘事電影《第一眼戰線》,「我受到關於瑪麗科爾文的文章《私人戰爭》(A Private War)所啟發,當我接觸她的故事,能夠代入她的願望,那就是讓世人知道各地衝突的情況,這也是我作為紀錄片導演的願望。」
露莎蒙碧姬請纓演出
籌備初期,馬修海尼曼對瑪麗科爾文的事蹟展開深入研究,包括前往她不在戰區時的居住地:倫敦,了解其朋友和同事,發掘一切可能有用的資訊。而她採訪的報道和訪問,當然也沒有錯過。及後,馬修炮製劇本的消息傳到露莎蒙碧姬耳中,該英國女演員即主動約見對方,「我看過馬修的作品《City of Ghosts》後,已很想跟他合作,因為我知道,他一心為呈現人類行為真相而努力,不會為賣弄技巧而本末倒置。」兩人初次見面,各自寫下對瑪麗的看法,估不到雙方的見解竟出奇地吻合,結果挑選女主角此重要一環,就在如此順利的情況下完成。
形神俱似
露莎蒙順利獲得角色,但問題亦隨之而來,「我要說服很多人,因為我看起來不像瑪麗,我比她年輕,又不是美國人。」為了演出更具說服力,露莎蒙展開了非比尋常的角色投入過程,例如與一位舞者合作,模仿瑪麗的步履和姿態,「有趣的是,拍攝期間,我的身高縮小了一厘米半,因為瑪麗經常處於一種自我保護、免受攻擊的狀態。」此外,發聲教練則協助她複製瑪麗的說話方式,「瑪麗擁有吸煙者沉穩的聲線,但我沒有,而她所發出的每一個響音都充滿力量,她很擅長說動聽的故事。」經過一番努力,露莎蒙的演出獲得瑪麗親朋好友的認同,當中包括曾跟瑪麗出生入死的英國攝影記者保羅,「當我第一次見到露莎蒙的造型時,其髮型、化妝及言行舉止,都不禁令我嚇了一跳。我戴上耳機,聽到她講對白時,甚至連頸後的毛髮都豎起來。她就是瑪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