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對殮房多是「冰冷」、「悲傷」和「陰暗」等印象;因應重建計劃而搬到新址的瑪麗醫院殮房將改名為「惜別間」,院方期望透過設計等方面改動,為死者與家屬提供更人性化的照顧,擺脫大眾對殮房的舊有印象。
甫一進入惜別間,在大堂便看到幾道落地玻璃,日間時陽光可藉此照到房內,而梳化等的傢俬擺設亦有經過配色與設計;一旁設有留言板,供家屬抒發與憑弔之用。瑪麗醫院病理部部門主管吳呂愛蓮指,在設計及布置惜別間時,期望讓家屬感受到「家」和「舒服」的感覺,並在這個寧靜的環境中,懷念和尊重離去的親人。
談及名字的由來,該院組織及細胞病理部顧問醫生陳雙煒笑指,瑪麗從此再沒有「殮房」,只有「惜別間」。他指,殮房作為死者的最後一站,除要照顧死者,同時也要顧及生者需要,而「『殮』字,有入棺的意思,家屬聽到未必好受;為了顧及他們感受,因而改名。」他分享時指,「曾有家屬說,新設計讓他有獲關心及被理解的感覺。」
惜別間內亦設有小禮堂追思閣,可以助經濟上有困難的家庭,舉行簡單的出殯儀式。與大堂的設計一樣,光線充足,更放有一座鋼琴,可供家屬使用。據指,該鋼琴由一名死者家屬捐出,捐贈者因為相當認同惜別間的理念,有此決定。
設備提升為未來作準備
除外觀設計,惜別間的設備亦有改進,停屍間內遺體儲存格增五成、達逾200個,以應付未來10年需要。此外,旁邊的解剖室亦加裝了具錄影功能的電腦系統,可紀錄情況和將影像投影至另一邊的電腦,輔助學生上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