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一如去年,林鄭的施政報告還是寫得非常細緻,支節細項竟多至二百五十多項,就連《道路交通條例》中車輛撞到馬、牛、驢、騾、綿羊、豬及山羊的名單再加上貓狗,此等本應由漁護處負責的修訂也寫進報告之中。這反映了事事「著緊」的管治文化已成林鄭「招牌」。但這其實也很難怪她,因為香港傳媒和市民就是喜愛「有為」的特首,那林鄭也樂得以量化方式將干預之手伸展至各個層面。
由於填海項目的震撼力太強大了,以致提出的其他項目都被傳媒與評論員放在相對次要的位置,但其實在交通方面林鄭提出的兩項政策,都很值得一談。首先政府豁免向巴士公司徵收隧道費,再將省起來的支出成立「票價穩定基金」,減緩巴士公司加價幅度,其實就是延續鼓勵就業交通津貼計劃、老人乘車兩蚊優惠、港鐵股息回撥津貼八達通交通費等措施的思維模式:以公帑補貼市民車費壓抑通脹。基於交通支出一直是低下階層的沉重負擔,這項措施很難會惹來反對聲音;然而早前〈又要巴士司機好, 又要巴士公司不吃錢〉一文曾提及,「買愈多新巴士賺得愈多、司機待遇愈好賺得愈少」的巴士專營利潤機制缺憾始終未有解決,隨著減價帶來乘客增加,巴士公司卻缺乏誘因提升服務水平,隨時步港鐵後塵促使巴士意外頻生、服務每況愈下。
至於另一項備受爭議的交通政策則為增加紅隧及東隧收費,然後再透過補貼形式促成西隧減價,最終達致分流作用。坊間批評包括了不因應流量作分段收費並不公平,又或是津貼西隧公司減價增加流量、官商勾結之嫌等等。我當然同意收費模式應作進一步的技術性調整,尤其是非繁忙時間應採取更彈性收費機制,但基於專營權始終掌握在西區隧道有限公司手上,很難要求在有可能影響本身盈的利情況下作出配合。然而相比起回購西隧所必然發生的「坐地起價」,以前者不加價為條件進行價格補貼,其實才是更有效率、更少官商勾結嫌疑的選擇。
不過隧道分流計劃最大的爭議,卻是來自最多車輛使用的紅隧一下子加價一倍,不少政客批評為何不能以東西隧減價至與紅隧劃一20元?隧道加價不是會令運輸成本上漲、打擊香港經濟發展嗎?我明白作為議員實在很難公開支持政府加價,然而這再一次代表了,在香港選民眼中,時間就是毫不值錢。香港人絲毫不認為透過價格調整減輕擠塞情況,節省出來的寶貴時間其實好比金錢,而寧願在一個車費便宜的車龍之中慢慢等。
多方爭取支持的策略
又因為林鄭這次的「明日大嶼項目」予人感覺一意孤行,不少反對填海的市民都把希望寄託在議會中的反對派身上,卻忽略了林鄭早在施政報告中進行了多方爭取支持的策略。第一項就是全面禁售電子煙。和不足三個月前,林鄭才於立法會上表示「完全禁絕危害較少的電子煙,將衍生其他問題」相比,立場竟呈180度轉變,對她而言這不單是一個罕見的重大讓步,同時亦一舉爭取到陳沛然、郭家麒、李國麒異口同聲的讚賞。此外,今年施政報告又再追加280億投放於創科發展,受惠者自然是莫乃光及其代表的一眾資訊科技界選民。正當泛民主派不停批評政府投放在基建的巨額資金是「大白象工程」時,為何他們一邊批評創科局長楊偉雄無能之餘,一邊又對每年投入以百億計的「創科大白象」視若無睹呢?各位可以思考一下。
可是要說林鄭在施報報告中最積極爭取卻被普遍忽略的,必然是「統戰」教育界的部分。繼去年宣布增加50億經常性開支後,今年在施政報告中則提倡引入「一校一EO」,以及將中小學教師全面學位化。前者雖非正式教師職位,但由新設EO將主要分擔(主任級)教師行政工作,故此也是一種間接提高師生比例的手段。至於教師全面學位化,其實就是一次過將所有中小學的文憑教師(CM)升職至學位教師(GM)。這代表了中學約佔5%、而小學約佔20%持有大學學位的文憑教師能夠立刻獲得額外的增薪點甚至即時加薪,作為教育界怎還不大呼「謝恩」?
梁繼昌在宣讀施政報告後接受訪問指,「即使明日大嶼項目唔掂,也不一定於施政報告致謝動議投反對票」,其實已露端倪:在去年已在林鄭致謝動議中投贊成票的葉建源、李國麟、梁繼昌、陳沛然,再加上缺席未有投票的莫乃光,令九年來持續被否決的致謝動議首次獲通過。今年林鄭「加碼」在醫護界、教育界及資訊科技界示好甚至直接增撥資源,即使今次致謝動議這班議員在民意壓力下「跟大隊」投反對票,也難保日後在反填海這場戰役上會用盡全力。或許林鄭過往都給予人一種強硬印象,但從本屆施政報告的內容可見她並非鐵板一塊,若只簡單以為恃著民意反彈就能與她抗衡,未免想得太過簡單了。
文:Henryporter(博客無神論者的巴別塔作者、面書:www.facebook.com/henryporterbab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