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科爭議不斷,教育局宣布改革,將會為科目改名,刪減內容,維持必修必考但只評合格與否,並將加入更多憲法、香港與國家關係、國家安全等內容。局長楊潤雄否認「弱化」通識科或把它變成「國教」,稱是因應社會有聲音質疑如何為考生分析思考能力、自動學習能力等評級,而現時內容已包括國家發展,強調只為培養考生思考時有正確價值觀及守法意識。
楊潤雄指,通識科被污名化,易名為標誌「新開始」,又稱非對「Liberal」一字有意見,改動基於綜合早前檢討小組建議及社會的關注,將精簡內容,課時由250小時減半,獨立專題探究將改為選修,冀釋放空間讓學生學習;局方會為教科書設適用書目表,即須經審批,並加入最少一次到內地考察。刪減內容、易名等改動留待課程發展議會再作決定,冀最快明年9月新學年開始落實,要視乎進度。他稱無意把通識科變成國教科,仍以原來的課程目標作主要考慮,又重申加強學生認識香港與國家關係及憲法等,是令教育更全面及對學生更公平,維持必修亦反映局方重視通識科。
考評局回應表示,將研究與公開考試及評核相關建議,並按既定機制與科目委員會及公開考試委員會跟進。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主席梁美芬形容改革是「望穿秋水,遲來好過無到」,對教育局回到推出通識科的初心感高興,讓學生接受正確價值觀,學習憲法、基本法、一國兩制和法治。團結香港基金教育及青年研究主管郭凱傑指,對教育局全盤採納基金早前建議感鼓舞,將有助釐清科目目標,培養學生明辨慎思的當初願景,亦減輕學生「填鴨式」教學的壓力。
教協則批評改動令通識科「面目全非」,如同「謀殺」通識科,與教育界多年共識及課程檢討專責小組的建議有巨大落差,政治踐踏專業,予以強烈譴責。教育界立法會議員葉建源批評方案閉門造車,事前無諮詢學界及專家,並質疑把社會事件諉過於教育,通識科成為代罪羔羊,弱化訓練學生批判思考等課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