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
2021-01-29 04:30:00
日報

維港新地標今年中落成 設計師冀創港人驕傲的「香港之光」

分享:
藝術裝置將於今年中在「東岸公園主題區」展示。(模擬圖片)

藝術裝置將於今年中在「東岸公園主題區」展示。(模擬圖片)

獨特的藝術裝置不但能展現該地方的魅力,亦承載了設計師對當地的感情。於香港成長和讀書的建築師黃鋈暉表示,從小到大都很喜歡維港的景色,即使曾到不同國家工作和旅遊,仍覺維港的美景無可代替。早前他與拍檔有機會為以維港做主題的藝術裝置作設計,為呈現充滿活力、豐富多變的維港景色,他們以發光的彩色粗體字型,加上網格設計,創作出「香港之光」(Beacon of Light),希望作品今年落成後可成為維港打卡新熱點!

文:文詠琛
 

談起著名的字體藝術裝置,或許會立刻想起荷蘭的「I amsterdam」,曾在當地工作的黃鋈暉表示,不論是當地人還是各地的旅客,都十分喜歡該藝術裝置,令他亦想藉今次難得的機會,創作出值得令香港人驕傲的「香港之光」。

荷蘭著名藝術裝置「I amsterdam」。(網上圖片)

荷蘭著名藝術裝置「I amsterdam」。(網上圖片)

設計師黃鋈暉(左)及林熹敏。(莊振邦攝)

設計師黃鋈暉(左)及林熹敏。(莊振邦攝)

大大藝術品中藏微小心思
談及「香港之光」的設計及做法,黃鋈暉和正在攻讀建築碩士的拍檔林熹敏指,他們的靈感源自香港五光十色的夜景和倒映在維多利亞港海面上繽紛七彩的燈光。設計方面,有別於傳統藝術裝置只能作觀賞之用,這個年輕團隊同時希望為作品注入活力和加強互動,黃鋈暉表示「為了鼓勵市民大眾走入藝術,成為藝術的一部分,我們採用了空心設計,讓市民可以走進裝置中影相打卡。」團隊亦在裝置設計內加入虛擬實境技術(AR),林熹敏透露屆時會隨四季呈現櫻花、熱氣球和煙花等超現實互動場景。

至於網格設計的靈感則源於中式傳統窗框,增加了字體的透視感,讓作品在不同時間和天氣下呈現不同的感覺。此外,維港沿岸地區的中文名字亦會裝嵌在網格上,如中環、紅磡和黃埔,希望市民打卡時更有歸屬感。黃鋈暉表示,「過去一年大家有很多不同的煩惱,希望裝置能讓市民有個放鬆身心的地方,帶給市民快樂的感覺。」

整個藝術裝置長約30多米,高約2米半,目前團隊正在研究深化施工的細節,包括揀選堅固耐用的材料和油漆,確保裝置在惡劣天氣下仍經得起考驗,另亦要調節燈光設計,避免過分影響民居。對於能夠把設計作品展示於維港,成為美景的一部分,團隊十分感恩和榮幸,「我們希望『香港之光』能夠為維港帶來點綴,成為香港的新地標。」

adblk6
裝置加入網格和空心設計,市民可走入字母中打卡拍照。(模擬圖片)

裝置加入網格和空心設計,市民可走入字母中打卡拍照。(模擬圖片)

拉近距離還是保持距離?
除「香港之光」外,黃鋈暉亦以個人身份創作了海濱公共傢俬——「社交圈」(Social Ring),即將供公眾使用。而創作靈感則來自疫情下的社交距離,他說:「以往我們做設計的,都是構想如何把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近,現在反而要思考怎樣保持社交距離,好大轉變」。「社交圈」由10個獨立不同大小的組件組成,主要材料為木材、人造草和鋼結構等。黃鋈暉表示,這個裝置可靈活使用,市民可按需要把桌椅「變陣」,組成不同的組合,例如既可合併成開放式小劇場,讓市民玩街頭音樂,亦可分拆組件,啓動「個人隔離模式」,自成一國,黃鋈暉笑言在疫情下或能給予大家多一個戶外吃飯的地方。

發展局海港辦事處與海濱事務委員會早前舉辦兩個比賽,分別是「維多利亞港」字型藝術裝置設計比賽及海濱公共傢俬設計比賽,黃鋈暉團隊設計的「香港之光」突圍而出,成為字型藝術裝置設計比賽的勝出者,作品預計於今年中在銅鑼灣避風塘以東的「東岸公園主題區」展示。至於「社交圈」則在海濱公共傢俬設計比賽、近100份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將與其他19組得獎作品放置在港九的3處海濱,「社交圈」預計最快今年首季放置在大角咀海輝道海濱花園供市民參觀及使用。

社交圈可靈活「變陣」。(模擬圖片)

社交圈可靈活「變陣」。(模擬圖片)

amJetso送太興鮮臘腸 👇立即按此參加

amJetso送太興鮮臘腸,立即按此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