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鄂州的長江中央,有一座神奇的觀音閣,700年來經歷無數次洪水,卻能安然無恙,被譽為「萬里長江第一閣」。
觀音閣700年屹立不倒的奧秘是甚麼呢?
觀音閣裏不只有觀音?
觀音閣坐落於鄂州市小東門外的長江中,建造在一塊叫做「龍蟠磯」的巨型礁石之上。
整座建築長24米,寬10米,高14米,閣內有一亭三殿一樓,分別是觀瀾亭、東方朔殿、觀音殿、老君殿和二樓的純陽樓。
據《武昌縣志》等史料記載,觀音閣前身為龍蟠磯寺,歷史可追溯到宋代,功用有指是為鎮水免災,現在看到的建築是元朝時重建的,距今已有700多年歷史。
雨季之時,長江流域經常發生洪水,數百年來,這座古建築曾無數次被洪水淹沒,卻至今屹立不倒,建築主體結構一直保存完好,待洪水消退,又橫空出世,令人稱奇。
觀音閣無懼洪流 與這個結構有關?
在科技並不發達的古代,古人建造的觀音閣卻能無懼洪流,背後有甚麼玄機呢?
原來與獨特的地勢,以及巧妙的結構設計有關。
觀音閣建築主體由青磚砌成,不懼水浸。其基座厚度超過1米,以條石壘成,西面有一道弧形石牆,令整座建築與底座礁石合為一體,形成如同船舷的構造,可以減緩水勢,抵禦洪水衝擊,又有利於順勢洩洪。
同樣在觀音閣西面的牆角,有一個「L」字形的排水洞口,大約30厘米長、20厘米寬,位於整座建築的最低處,退潮時洪水能夠很快從洞口排出,減少對建築的損傷。
不過,觀音閣這麼多年屹立不倒,也離不開文物部門的保護。1998年長江特大洪水後,觀音閣就曾進行過整體修繕。
2006年,觀音閣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出於保育考慮,當地文物局停止登閣參觀的項目,市民在外欣賞這座神奇的建築。
【本文獲「當代中國」授權刊出,歡迎關注:https://www.ourchinastor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