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春夏之間,天氣開始變得溫暖潮濕,特別容易滋生細菌,尤其在處理小朋友的食物上更要特別小心。兒科專科醫生朱蔚波醫生提醒指,因為病從口入,小朋友經常會「四圍摸」,再將手仔放入口,又或因誤食已變質的食物感染病毒細菌而引致腹瀉。
小朋友常見的病毒性腹瀉,多是因為「食錯嘢」或雙手接觸病毒後再放入口,而感染包括輪狀病毒和諾如病毒等引起腹瀉。於感染初期會出現嘔吐、肚痛及輕微發燒等症狀。其後便會出現腹瀉,每天可以肚瀉7至8次,症狀可持續7至8日,如情況嚴重可引致脫水、全身乏力及電解質失衡等。醫生主要以支援性治療,如退燒、止肚痛藥、吊鹽水或開礦物鹽水等,讓患者可避免脫水,同時可盡快排清病毒,讓身體逐漸康復。如想加強防護,家長可自費向私人醫生/院為子女安排接種口服輪狀病毒疫苗。
細菌感染腹瀉可入血
感染沙門氏菌或致病性大腸桿菌、彎曲桿菌等,同樣是常見於小朋友的腹瀉感染主因,患者會突發出現高燒,初期更會有肚痛及便秘,1至2日後才會有腹瀉,大便更會有透明狀黏液,如未能及時醫治,有可能會大便帶血、腸道壁破損和出現嚴重脫水等,更可引致細菌入血。如情況嚴重,或需入院採用靜脈注射抗生素配合口服藥物,療程約需5至7日。朱醫生提醒家長,除了小心處理小朋友的食物,特別是奶製品,亦要注意保持家居和子女雙手潔淨,以免感染病毒細菌引致腹瀉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