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屑病患者除了要承受皮膚乾燥、痕癢及出現厚厚的皮屑等症狀外,身體亦有機會出現其他共病,例如銀屑病關節炎等。患者的關節會出現紅腫、發炎的情況,以致影響活動能力,嚴重更可導致關節永久變形。醫生指出,及早使用藥物以及改變生活習慣,是阻截銀屑病演變成銀屑病關節炎的關鍵,而使用生物製劑更能減少病變風險,患者不要灰心。
高達42%患者演變至關節炎
銀屑病又稱「牛皮癬」,是一種常見的自身免疫疾病,在香港,每1,000人便有3人患有銀屑病,病發高峰期是15至20歲及55至60歲。目前銀屑病的成因未明,但估計與T細胞活躍程度過高有關。
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醫生陳湧醫生解釋,T細胞是免疫系統中主要細胞類型之一,就銀屑病患者的情況而言,由於T細胞錯誤地攻擊健康的皮膚細胞,釋放發炎因子來攻擊皮膚,因此引起發炎反應。
他續指出,由於銀屑病是一種自身免疫系統疾病,因此不單會影響皮膚,亦牽涉身體其他系統及器官。陳醫生說:「可引起的共病包括銀屑病關節炎、代謝綜合症、心血管疾病、炎症性腸病、身心壓力、糖尿病、高血壓和脂肪肝。」 其中的銀屑病關節炎,影響高達42%的銀屑病患者。而男性、高BMI及患有指甲銀屑病,都是誘發銀屑病關節炎的高危因素。
患者陳先生於2008年開始出現銀屑病的病徵,但因為症狀輕微而沒有求診。直至發病約兩三年後,他的家人察覺其銀屑病已蔓延至額頭,影響外觀,陳先生才願意求醫並接受治療。他使用了外用類固醇藥膏以控制病情,可惜病情反覆,除了影響日常生活及睡眠質素,他甚至因為外觀問題而遭受歧視。最近半年,他的手指、手腕及腳關節更開始腫脹及疼痛,出現銀屑病關節炎病徵。
使用生物製劑 大大減低病變風險
陳醫生指,銀屑病關節炎常攻擊患者的遠端指或趾關節,令手指及腳趾末節的細小關節出現紅、腫、熱和痛,猶如「香腸」般,另外亦可導致脊柱炎、骼關節炎及韌帶連接骨的交着點發炎等,關節有機會受到侵蝕及出現骨質增生,令關節永久變型。
不過,銀屑病關節炎是可以及早預防或延緩惡化。目前可透過非類固醇抗炎藥物、免疫抑制劑及生物製劑等藥物治療銀屑病關節炎。陳醫生引述一項研究指,相比其他藥物治療,生物製劑能夠有效減低銀屑病關節炎的發病風險。此外,銀屑病關節炎患者平日亦可透過水療及物理治療等方法,紓緩關節不適及疼痛,亦應避免曝曬或用過熱的水洗澡。他提醒,治療方法有很多種,各有成效及副作用,患者如有任何疑問,應該向主診醫生查詢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