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發作,能在頃刻間奪去患者的活動能力。但它在發作前並非毫無徵兆,市民若對此症加深認識和了解,便可以及早透過有效方法預防中風這個「隱形殺手」。有醫生指出常見的中風風險因素,例如「三高」(高血壓、高血脂及高血糖),都是可預防及控制的;若本身患有心房顫動,更應服用薄血藥以減低血塊積聚。現今更有部份新型的薄血藥具備有俗稱「解藥」的逆轉針劑,它能為使用者帶來更大保障。
定期體檢 監察三高
腦神經科專科方榮志醫生指出,中風絕對是「預防勝於治療」,而把三高控制好是非常重要的手段。他引述研究指出大約70%中風患者是有血壓高的問題,而糖尿病患者面對中風機會更比健康人士高出2至3倍。若市民年屆40歲,尤其是體型肥胖又沒有運動習慣的人,建議大家定期量度血壓、抽血檢查,盡早了解身體膽固醇、脂肪及血糖水平。其實源於部份市民可能血壓、膽固醇或血糖水平甚高,但卻沒有任何徵狀出現,所以及早檢查身體有助識別病情和盡早接受治療。
除了三高,心房顫動是另一個導致中風的高危因素。方醫生指出心房顫動患者,簡稱「房顫患者」會因血液在左心房流動不暢通而導致血塊積聚,並會沿隨著血流至腦部並堵塞血管,從而引起中風。故此必須服用薄血藥,以免血塊形成和積聚。患者普遍用藥後便能把中風風險降低七成之多,但方醫生指出部份患者提出他們擔心薄血藥會增加出血機會的問題,而且服用舊式薄血藥時更要戒口及經常抽血來調校劑量,導致患者他們用藥依從性相對較低。
新型薄血藥 備有逆轉針劑
隨著藥物技術的改善,方醫生指出新型薄血藥的出血風險較傳統薄血藥少一半,部份新藥更備有俗稱「解藥」的逆轉針劑︰「如果患者突然嚴重出血,使用逆轉針劑能即時中和薄血藥的藥效,使原本薄血藥的功效幾分鐘內完全消失,這便能夠幫助患者脫離進一步出血的危險。」。方醫生提醒房顫患者應按自身病情,並與主診醫生商討選擇適當的藥物,盡量避免中風及相關併發症出現。
倘若患者不幸中風,往後的治療又該怎樣呢?方醫生解釋說出患者中風後,有重要的黃金4.5小時,意指盡可能在這黃金時段內盡快求醫,並接受溶栓治療,以溶解血塊,令血管能重新供應血液輸送給大腦,以減低中風對身體帶來的破壞。現今不少患者對中風病徵的認知和知識較低,其實現今大約60至70%中風患者求診時已經過了急性治療的黃金期,無法接受急性治療,復完的機會便會大大降低,導致患者有永久殘障。因此,假如患者突然出現言語不清、半邊身體或面部肌肉麻痺無力等徵狀,便應即時求診。
即使患者不幸中風,其實也不等於「世界末日」。積極投入復康治療有助恢復活動能力,惟前提是必須更嚴格管理各項身體指標。方醫生舉例說出曾經中風患者,他的壞膽固醇水平必須控制在少於1.8mmol/L這個水平(正常人可以接受的水平為3.4mmol/L),很多時候是要透過藥物輔助,才能達致這水平,以減低再次中風的機會。
方榮志醫生提醒︰「中風的治療及預防有多種不同方案,各有成效、副作用及風險。患者應與醫生討論,按個人身體狀況、病情、承擔能力等,從而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