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血友病」,一般人會先聯想到先天性血友病,患者因缺乏凝血因子,凝血能力較一般人低,因此若血管破損,便會出現難以止血的情況。事實上,血友病有先天性與後天性之分,兩者於病理、臨床病徵及治療上各有不同。後天性血友病的患者多數為長者,常見病徵為皮下出血和黏膜出血,大部份的個案成因不明,亦有部份個案與癌症、自身免疫系統問題、甚至與正服用的藥物相關。 有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指出,此症在港非常罕見,因此容易被誤診,建議長者如出現大範圍的表皮紫斑或異常出血,應及早求診。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劉慧雅表示,先天性血友病是一種遺傳病,因第八或第九凝血因子不足所致,病人通常在幼年發病,典型症狀為關節出血;至於後天性血友病的患者,則因體內產生抗體中和第八凝血因子,引致出血,常見病徵包括軟組織出血、黏膜出血(咳血、吐血、血尿、腸胃道出血)及術後或分娩後大量出血。*根據歐美數據,後天性血友病屬罕見疾病,每年每百萬人中約有1至2人確診,病人以長者為主,大部份患者大於70 歲;另一個發病年齡層為20至40 歲,個案多數與懷孕有關。*
「約五成的後天性血友病病因不明,另外五成個案與癌症有關,或涉及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狼瘡症、類風濕性關節炎、多發性硬皮症、天皰瘡等),亦有個別病例與病人正服用的藥物(如抗生素、抗血小板藥物、抗癲癇藥物等)有關。*」劉醫生說。
與先天性血友病相比,後天性血友病的個案相對罕見,病人通常是因為異常出血,或是手術後無法止血,經轉介至血液科醫生後而確診。臨床上曾有患者在按摩後持續出現全身瘀黑、或在牙科手術後流血不止而發現患病,甚至曾有病人在接受眼科手術後因眼內流血不止而致盲。
劉醫生指,血液科醫生會先回顧病人的病歷,再為求診者安排凝血指數測試,初步篩檢為aPTT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部份凝血活酶時間) 及PT (Prothrombin Time 凝血酶原時間)。若發現PT正常而aPTT延長,會再安排進一步的混合測試,將患者的血漿與正常人的血漿按1:1比例混合,若屬先天性血友病,aPTT延長的情況會得到校正;相反若屬後天性血友病,aPTT則會持續延長。*接著醫生會檢測病人的第八凝血因子及其抗體數值,倘若第八凝血因子過低及血漿裏含有第八凝血因子抗體,便正式確診為後天性血友病。*
後天性血友病的治療方針有兩大重點,分別是「止血」與「清除第八凝血因子的抗體」。根據最新的國際指引,首選的止血藥物為「繞徑藥物」*,起效較快,一般於用後首24小時已可發揮止血效果。除此之外,患者應盡快使用免疫抑制劑,以抑制第八凝血因子抗體的產生,提升第八凝血因子的水平,從而減低再度出血的風險。1第一線治療藥物包括類固醇、環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 及抗CD20單株抗體藥物 (Rituximab)。*醫生會考慮患者的病歷,並按照臨床情況、第八凝血因子及其抗體數值,再決定治療方案。
---------------------------------------
* Fu-Jung Wang et al. Introduction and Treatment of Acquired Hemophilia. The Journal of Taiwan Pharmacy. Vol.28 No.1 Mar. 31 2012: 114-118.
備註:劉慧雅醫生提醒,以上內容僅供參考,所有治療方法都有不同的成效、副作用及風險。如有疑問,請向主診醫護人員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