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PE訓練關顧心靈 達致全人醫治
入醫院接受治療的病人,有時候不但要治療其身體,其心靈亦需要被關顧;惟以往醫護人員大多並沒有接受相關的訓練,以致醫患溝通或出現隔閡。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院牧部開設的臨床牧關教育訓練(Clinical Pastoral Education Training, CPE)正好填補了這個需要,使患者得到「全人醫治」。

許配靈(左)及林子山(右)。
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及北區醫院麻醉科副顧問醫生林子山憶述,「以前在不同醫院部門實習時曾到深切治療部,遇到一位年輕的遺傳病病人,他時常要進出醫院,情況差時要靠呼吸機維生,好一點時可出院,用藥控制病情。有一次他說如果又變差時,就不想再插喉,讓他安詳離去。當時部門主管就轉介他到精神科、醫務社工及院牧,看如何可幫助他。後來院牧跟他交談,發現是因為沒有人等他出院,又沒有事可做,生命好像沒有意義,才有此念頭。當時初次認識院牧,院牧常為病人及家屬做情緒支援,尤其家屬經常情緒很激動,也能夠安撫到,令我覺得院牧很厲害,也很好奇他們接受過甚麼訓練。」於是林子山後來亦參加了CPE訓練。
開設醫護課程
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院牧及臨床牧關教育課程督導許配靈牧師表示,「本來CPE是為神職人員或神學生開設的,完成最少一個單元(400小時課程)就合資格成為專業院牧,當然可以再繼續深造(合共有4個單元),並本著矜憫為懷、全人關顧的精神,與病人、員工和家屬同行,提供心靈關顧服務。」後來也開辦了專為醫護人員而設計的短期CPE課程,讓他們工作時可以給予病人一些基本的心靈關懷。

「行動反省再行動」可應用於不同地方,讓自己持續進步。
與病人溝通需要另一種語言
對於醫護人員來說,問症可能是家常便飯,但關心病人就不簡單,許配靈形容「需要另一種語言」,「學員會學到溝通的技巧,他們會明白到關心別人的方式與其自身成長都有關係,可以坦誠面對自己,繼而包容到與自己性格不同的人,並跟他們互動。」林子山續指,「課程中有一句口號『行動反省再行動』十分有用,無論做甚麼都好,例如做完一個麻醉之後,會想想有甚麼可以改善,下次如何可做好一點。」
檢討醫患對話
「逐字報告」可說是課程中最難的一份功課。許配靈解釋,「學員平均要花14小時去完成。逐字報告記錄了學員與病人聊天的一字一句,然後按照學習目標,例如溝技巧、同理心等,再檢視和反省一次,其他學員亦可提出意見。這令大家可多角度思考,理解不同人的價值觀,以及社會文化如何影響價值觀,又要如何回應。這些課題都可豐富學員自己如何去認識自己,並提升關懷技巧。」
找出心靈需要
其中一個可以幫助醫護理解患者心靈需要的工具,便是「心靈關顧問卷」,25條問題可以辨別其需要是自我價值和形象、生命意義、愛與被愛、接納與寬恕或是永恆的盼望。林子山表示當初深切治療部病人所缺乏的,就是自我價值、愛與被愛,「當找出病人的需要,我們就可以適切地關心和幫助他。」
臨床牧關教育訓練除了有為牧職人員而設的400小時單元課程,亦設有供醫科、護士、專職醫療學生開辦的5天短期心靈關顧課程,幫助他們掌握基本溝通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