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2025-02-14 04:30:33
日報

RSV疫苗生蛇疫苗認知低 50歲以上及早接種

分享:
RSV

RSV疫苗生蛇疫苗認知低 50歲以上及早接種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和帶狀疱疹(生蛇)兩種疾病,50歲以上人士都屬高危,惟調查發現高危人士無論對其風險、疫苗的認知和接種率都偏低。由跨專科醫生組成的糖心腎抗感染聯盟籲高風險人士及早接種疫苗,預防感染及減低出現併發症和後遺症的風險。

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孔繁毅教授表示,本港人口老化趨勢持續上升,估計2069年年齡中位數達54.2歲,「人口老化會增加醫療負擔,除長期病之外,RSV感染和生蛇都有影響。」

RSV

(左起)李智豪、周振中、姚啟恒、孔繁毅、鄧智偉、林緯遜、蕭頌華、葉逸軒。

RSV可致心血管問題

糖心腎抗感染聯盟早前透過病人組織及街頭訪問作問卷調查,共收到984份有效回應,全部受訪者為50歲或以上人士,約半數人有高血壓、糖尿病或高膽固醇。關於RSV,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林緯遜指,調查發現近七成受訪者未曾聽過RSV、逾半以為流感疫苗可預防RSV感染、近半不知道RSV感染高峰期為3至4月和7至9月。

心臟科專科醫生蕭頌華教授指,感染RSV如引致肺炎,或加大心臟負荷導致心衰竭;身體發炎更嚴重,亦令血栓風險增加,更易出現心肌梗塞。健康人士感染RSV,8.5%人會出現心血管問題,而本身已有心臟病的話,則高達33%。

重症風險高

至於糖尿病患者,因為自身免疫系統失調,T細胞及嗜中性白血球功能下降等,若感染RSV的話重症風險較高,住院機率也比常人增11.4倍。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李智豪指感染RSV會使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轉差。腎病科專科醫生葉逸軒指出,RSV患者出現急性腎損傷的風險比新冠和流感高;而相對流感及新冠,晚期腎衰竭患者也較易感染RSV。
 

adblk6
生蛇

生蛇較常見於腰部,免疫力低人士更可能同時出現「兩條蛇」。

生蛇後遺症影響可逾年

帶狀疱疹較為人熟悉,調查發現有小部分人曾生蛇2次或以上,而有受後遺症影響的人士中,有一成超過一年或以上。林緯遜指50歲以上人士均屬高危,惟四成人不擔心自己生蛇或出現後遺症。心臟科專科醫生姚啟恒教授指生蛇不只影響皮膚,與心血管病更會互為影響,增加風險。

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周振中表示糖尿患者生蛇風險比常人高40%,由於生蛇後血糖控制轉差,或更易因其他健康問題而住院。腎病科專科鄧智偉教授認為,免疫力弱人士,包括腎病患者,生蛇後更易出現後遺神經痛。

望資助接種疫苗

葉逸軒補充,生蛇患者對藥物劑量十分敏感,如劑量過大有可能會神志不清,甚至昏迷,接種疫苗有助避免這種情況。林緯遜曾見過RSV患者需要二次入院,第二次是因為RSV使其心房顫動復發,並有心衰竭現象及繼發性細菌感染,住院時間比RSV感染更長,建議高風險人士及早接種疫苗。

惟調查發現,近四成人不知道有RSV及生蛇疫苗,有接種RSV及生蛇疫苗分別僅得5%及11%,孔繁毅認為與疫苗種類太多及港府未有資助為原因之一,林緯遜希望政府可提供資助,多少不拘,如派利是,令市民接受程度上升。周振中則認為患者的認知也很重要,包括疾病、疫苗及政府資助方面。

入App免費換走健康產品

入App免費換走健康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