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常見的兒童皮膚病包括濕疹及蕁麻疹,在中醫角度濕疹稱為濕瘡,而蕁麻疹則稱為癮疹,除了影響生理外,皮膚病更會影響外觀,為小朋友帶來心理壓力。註冊中醫師鄭芸菁指,皮膚問題可由先天或後天因素誘發,香港潮濕的氣候也是誘因之一。治療兒童皮膚病時主要按照不同體質論治,並以「針、藥、食、按、浴」五管齊下。
濕疹常見於面部、腹、背及四肢,常見表徵為局部皮膚紅腫皮疹,亦可見脫皮、出水,皮疹面積常因發病部位不同而有所差異,患處常伴隨痕癢,過度乾燥或潮濕氣候會較易發病。蕁麻疹的特徵就是突發性、遊走性水腫樣皮疹,來得快去得快,「例如突然在大腿出現了皮疹,可能一至兩小時後就散開」。無論濕疹還是蕁麻疹,都是按照皮疹的狀態、顏色或範圍去決定患者體質。
身心也有影響
從外觀來說,濕疹比較嚴重患者的皮膚會逐漸增厚、變得粗糙,導致容貌改變,同齡的小朋友未必了解,可能因此而取笑他們,打擊患者的自信心;同時患者的皮膚會感到十分痕癢,晚間睡眠質素欠佳,日間難以集中精神,上學沒有精神,學習能力就會隨之下降。鄭芸菁指,不同環境因素對皮膚也有影響,如夏天時出汗,或長時間曬太陽後;接觸致敏原或灰塵也可能影響皮疹狀態,「小朋友無法在日間外出,或影響他們的日常社交及自由發展。」
皮膚問題病因多
中醫認為,皮膚問題可由先天或後天引起,婦女懷孕時的情緒、飲食及睡眠習慣有關,如果孕婦在懷胎時飲食不節,經常食生冷、煎炸食物、牛、羊,或蝦、蟹等發物,有機會將體質賦予胎兒,導致小兒濕疹。後天則與生活習慣有關,過量進食生冷、煎炸食物、快餐等都會影響脾胃功能,加速皮疹發生;另外香港的空氣質素不佳,加上兒童學業繁重,休息不足、壓力引起的情緒問題都是誘因。
家長也要配合
鄭芸菁表示,中醫在治療上會按照不同患者的體質對症下藥,以「針、藥、食、按、浴」五管齊下。針灸及中藥方面,會以醫師作主導,按患者的體質調整處方,從脾胃功能為切入點,按個別體質配合清熱、疏風、祛濕、養血,以達到標本兼治,止癢及改善體質。「濕瘡來說,熱毒型多用銀花、野菊花,濕熱型多用土茯苓、萆薢,濕阻型多用蒼朮、茯苓,血虛型多用熟地、當歸;蕁麻疹方面,風寒束表多用桂枝、麻黃,風熱犯表多用防風、荊芥,腸胃濕熱多用石膏、山梔子,反覆發作多用白朮、黃芪。」
家長為兒童的主要照顧者,飲食、按摩、草藥浴上也要盡量配合;戒口食物包括蝦、蟹、牛、羊、鴨、鵝,菇菌類,煎炸、油膩及生冷之品。另可按摩血海、足三里、曲池、捏脊等穴位。
推薦草藥浴方
濕熱較重:苦參60克、地膚子30克、馬齒莧60克
血虛明顯:當歸30克、荊芥15克、防風15克
將藥材煲滾後放涼,用毛巾浸濕後輕擦患處。如皮疹比較嚴重,可以藥用棉花浸在藥湯後敷在皮疹上5至10分鐘,待藥力滲入皮膚後沖身。
止痕小貼士
•輕拍患處
•短暫冰敷
•塗上潤膚產品
•避免用太高溫的水洗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