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心律學會(APHRS)聯同香港心臟專科學院在港舉辦「第16屆亞太心律學會科學會議及香港心律學術論壇2023」,當中心臟科專科醫生講解了傳導系統起搏及優化左心耳封堵術的最新研究,有助提升治療成效改善病情,亦有望進一步減低手術風險。
心率過緩(每分鐘心跳少於40次,或停頓多於3秒)除了令患者有頭暈、氣喘徵狀,也可引致腦部退化,植入起搏器是唯一可固定心率的方法。第16屆亞太心律學會科學會議籌委會榮譽主席劉柱柏教授表示,「本港年約有2,600人要植入起搏器,但沿用五十多年的右心室起搏(RVAP)或致心臟衰弱。」
新起搏方式減心衰竭
劉柱柏續指,「RVAP或造成左、右心收縮不同步,左心收縮延遲之下,形成心功能減弱,甚至出現心房顫動、心衰竭問題。」研究指約有四分一患者於8年內出現心功能衰退,以起搏次數超過20%至40%的患者最高風險。
近年發現新的「左束支起搏(LBBAP)」方式能夠改善左心傳導,並大減心衰竭風險。研究顯示,LBBAP比RVAP,因心衰竭入院比率由11.7%減至2.4%,出現死亡、心衰竭及需更新起搏器的比率由23.3%減至10%。本港已有四成個案採用LBBAP,劉柱柏提醒患者注意心衰竭症狀,及早發現、求醫,並以藥物或改變起搏方式處理。
中風|5招復健 改善中風後吞嚥困難
改善泵血
嚴重心臟衰竭或者傳導系統出問題的患者,會令心臟不同步收縮,泵血效率大減。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心臟科臨床講師譚子健醫生指,傳統上會採用雙室同步起搏治療,但未必可完全解決問題,透過心電圖成像技術,發現仍有部分心臟位置傳導過早或過遲,「據中大與威爾斯親王醫院合作的研究結果,採用傳導系統起搏方式更安全有效,而且可以改善心臟泵血功能,有助減輕症狀,提升生活質素。」
先模擬後手術
心房顫動可能引致中風,若患者不適合長期使用薄血藥,可考慮左心耳封堵術,隔絕容易形成血栓的位置。第16屆亞太心律學會科學會議籌委會聯席主席陳藝賢醫生指出,「常規手術流程須先做術前食道心臟超聲波檢查,手術時要全身麻醉,配合術中食道心臟超聲波檢查;我們早前的研究則希望於術前使用電腦掃描檢查代替超聲波檢查,並使用模擬軟件規劃手術,包括評估左心耳形狀和大小、穿刺的位置,再模擬植入封堵器。」
研究以21個真實個案數據輸入軟件,發現預測封堵器大小的準確度達95%,比傳流方法的71.5%更高。「有更好的術前計劃除改善手術流程外,患者做手術時亦毋須接受全身麻醉。未來將開展第二階段大型隨機對照臨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