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痛藥對不少長期痛症或風濕關節炎症患者來說,幾乎是「藥箱必備」,有助紓緩痛症不適,但有心臟科專科醫生提醒,不少研究均指出長期使用口服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會令各類心血管疾病風險飆升。
港怡醫院心臟科專科醫生陳栢羲(圓圖)指出,市民較常用的幾類止痛藥,主要為「撲熱息痛」、傳統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以及COX-2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除了用於較輕微痛症的撲熱息痛類止痛藥為非處方外,其餘兩類均需醫生按病人需要處方,若不當使用,藥物的副作用可能大幅增加患者的健康風險。
劑量大風險高
陳栢羲舉例,近年有國際臨牀研究,評估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對心血管疾病風險的影響,發現長期服用這類藥物,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包括增加心絞痛及心臟病發風險約30%至40%、心衰竭風險增加一倍,亦可能令心律不正(如心房顫動)等的風險上升。高血壓患者使用口服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亦有機會導致血壓飈升,所使用的藥物劑量愈大,風險便愈高。
陳栢羲解釋,「本身有心血管疾病史的痛症患者,在使用止痛藥時更需特別小心。舉例,冠心病患者在『通波仔』後,會服用兩類抗血小板藥物,由於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有機會與抗血小板藥物(如阿士匹靈)『相沖』,如需處方,醫生會安排患者同時使用胃藥,減低胃出血的風險。另一方面,心房顫動患者使用的薄血藥(如傳統的華法林)加上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會令出血風險大增;心臟衰竭患者使用這類止痛藥,亦可能進一步令水腫問題加劇,並影響腎臟機能。」
求診時提供病歷
醫生鼓勵痛症患者在求診時,可主動告知自身的內科病歷,由醫生評估患者的止痛需要及病人的實際身體狀況,安排合適的藥物,原則是盡量在「止痛」及「減低副作用風險」間取得平衡,而病人更不應擅自購買口服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