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慶璐教授(前右)的研究團隊,包括論文的第一作者劉日月(前左)。
全球暖化以及溫室氣體排放令海洋中的含氧量在過去數十年間持續下降,污染並破壞生態系統。為了遏止這個趨勢,香港科技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一種病毒機制,除有望提升環保水生細菌清除二氧化碳的能力外,長遠更有助醫學界研製抗病毒藥物。
好比陸地上的樹木,又名藍細菌的「藍綠藻」於海洋進行光合作用,為海洋生物提供氧氧,而地球逾20%的二氧化碳都是經由它們所吸取。可是,全球每天有近半的藍綠藻,因被捕食或受病毒感染而死亡,當中單是一種名為「噬藻體」的病毒,每日便殺死達全球總量五分之一的藍綠藻。
科大海洋科學系副教授曾慶璐領導的研究團隊歷時五年,最近終於揭示噬藻體殺死這環保細菌的規律,所倚賴的是宿主進行光合作用時所產生的能量。團隊利用實驗室培植的噬藻體進行研究,發現牠們於黑暗環境中,並不能完全發揮感染宿主的功能,但藍綠藻卻偏偏在晚上被殺。原來在日照時分,藍綠藻透過光合作用所生產的能量,變成噬藻體用作感染宿主的燃料。今次研究首次發現,原來病毒亦具有晝夜節律特性。
曾教授表示,「透過了解日夜循環如何控制噬菌藻的感染過程,不但能幫助降低藍綠藻被感染的風險,由此增加其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減輕全球暖化,亦有助日後研究抗病毒藥物。」是次研究成果已於科學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中發表。

藍綠藻於海洋進行光合作用,為海洋生物提供氧氧。

左瓶顯示有藍綠藻的海水,右瓶中的藍綠藻經已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