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解碼
2024-01-10 07:30:00
日報

健康解碼|心房顫動增中風及死亡風險 治療目標︰減併發症威脅

分享:
健康解碼|心房顫動增中風及死亡風險 治療目標︰減併發症威脅

健康解碼|心房顫動增中風及死亡風險 治療目標︰減併發症威脅

心房顫動常被醫學界視為「隱形殺手」,原因是此病症病徵因人而異,由心悸氣促疲倦到沒有明顯症狀,不少患者因自感「無病無痛」未有發現問題或拒絕依從指示治療,導致併發症機會增加。有心臟科專科醫生指出,房顫治療方案包括藥物治療(包括薄血藥)及心臟消融手術,但是治療策略,並不能單靠病徵多寡而定,而須按不同風險因素和病歷評估,目標不單是改善生活質素,更是將房顫誘發中風、甚至導致心臟衰竭和死亡的風險降低。

心房顫動的發病率和人數在全球一直上升中。發病率亦會隨年齡而增加,亞太地區的整體患病率為0.49%至5.4%,而70至80歲以上則為4.6至8.2%。在香港2017年的一項社區普查研究顯示,15歲以上患病比率為1.8%,年過80歲則估計達到人口的5%。心臟科專科醫生譚樂忍指出,由於房顫不一定有明顯病徵,相信社區存在不少隱形病例。有部分臨床個案是在身體檢查時發現病情,亦有人在出現併發症例如中風後,才驚覺自己是「房顫一族」。

adblk6

今年40多歲的張女士(化名)屬於相對年輕的房顫患者,由於徵狀輕微,未有影響到日常生活,故此她最初未有選擇接受治療。直至某次她在外地旅遊時坐過山車期間發病,幸及時獲救治。經此一役,她回港後果斷安排接受藥物治療及手術。

 

綜合評分 計算中風機會

譚醫生認為,房顫患者接受治療與否,症狀多少並非關鍵,而是治療後能否將房顫所引發的風險降低︰「與房顫相關而最危險的併發症是中風,當心房因房顫而無法正常泵血,心房便會脹大及退化,血液流動減慢之下,容易在左心房形成血塊。假如這些血塊隨血流進入並堵塞腦部血管,便會引起急性中風,有機會導致永久殘障及死亡。」

有見及此,心臟科專科醫生會因應患者的年齡、性別、慢性疾病及中風病史等因素計分,即CHA2DS2-VASc風險評分,分數愈高,意味著中風風險愈大。譚醫生說,1分或以上的男性患者及2分或以上的女性患者,就需要考慮服用薄血藥以減低中風之機會。

 

新型薄血藥 出血風險低

譚醫生指,以往較常使用的薄血藥「華法林」現時已較為少用,因它容易與其他藥物及食物相沖,而且患者必須定期驗血以調校藥物劑量,使用起來較不方便。

十多年前,新一代薄血藥面世,患者毋須再戒口,藥物相沖情況也較少,研究更指與華法林相比,其療效相若,甚至更好,出血風險與華法林相若或更低。腦出血風險更一致低於華法林。現時,部分薄血藥更備有「逆轉針劑」,能在患者發生嚴重流血時短時間內停止薄血藥的藥效,迅速穩定出血狀況,進一步提高用藥安全性。

adblk7

譚醫生說,如果平日感到心悸、容易突然感到疲倦、氣促,脈搏跳動不太規律,建議接受24小時或更長時間心電圖檢查,或佩帶可攜式儀器以長時間重複追蹤心律情況,增加診斷準確性。心臟超聲波掃描亦是一項安全常用的檢查以檢測心臟結構功能和心瓣狀況。同時,亦要留意有否患上糖尿病,高血壓或甲狀腺病等慢性疾病,並要將其妥善控制,避免加重病情。

譚醫生提醒,治療心房顫動有不同方案,各有其成效及副作用,患者應主動與醫生商討,選擇最合適自己的治療方案。

adblk8

立即更新/下載AM730手機APP 體驗升級功能

全新會員積分獎賞計劃 打開App進入會員專區體驗升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