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在去年12月公布《基層醫療健康藍圖》,以應對人口老化及慢性疾病病患率上升,所帶來對公營醫療體系的挑戰。不少私營醫療機構認同並緊貼政府倡議,積極配合政府舉措,透過「醫社合作」來惠及市民大眾,長遠在社區建構「一家一家庭醫生」機制,以紓緩公營醫療的壓力。與此同時,培育家庭醫學發展,教育公眾有關家庭醫學的重要性也是關鍵大事,在落實該倡議扮演重要角色。
基層醫療是社區醫護首個接觸點
正所謂「預防勝於治療」,基層醫療是個人及家庭在持續醫療流程的首個接觸點,為公眾在居住及工作的社區提供便捷、全面、連貫、協調及以人為本的護理。完善及全面的基層醫療系統能在社區層面管理、維持及提升市民健康,組成醫療服務金字塔的基礎及平台,亦為第二層醫院及醫療機構和第三層專科醫療服務把關。在運作良好的醫療體系中,基層醫療往往是最關鍵的組成部分。
然而現時市民只要發現健康問題,便會直接到醫療服務金字塔的第二層公營醫院求診,忽略最底層社區醫療的作用。情況既加重該層負擔,也醫療資源亦會出現錯配。為此,特區政府推動《基層醫療健康藍圖》,提出5大改革方向,藉此加強基層醫療的重要性:
① 建立社區基層醫療系統:以地區康健中心服務模式為基礎,發展以社區為本、家庭為中心的社區醫療健康系統;強化「一人一家庭醫生」概念;並聯同私營醫療於社區推行「慢性疾病共同治理計劃」,為有需要的市民提供針對性資助。
② 加強基層醫療服務管理:分階段將醫務衞生局轄下的基層醫療健康辦事處改組成基層醫療署。建立基層醫療服務與專科及醫院之間的雙向轉介機制,強化基層醫療在個案管理的重要。
③ 整合基層醫療健康資源:運用市場能力,以「共同承擔」原則推行由政府資助的基層醫療健康計劃,優化長者醫療券計劃及其他資助服務。
④ 規劃基層醫療人手:增加相關人手供應,又加強所有基層醫療服務提供者的基層醫療相關培訓,以及中醫師、社區藥劑師和其他基層醫療專業人員在提供基層醫療服務中的角色。
⑤ 改善數據互通及健康監測:將「醫健通」轉型為集醫療數據互通、服務提供及流程管理於一身的全面和綜合醫療資訊基建。規定所有基層醫療服務提供者使用「醫健通」及構建人口健康數據集,作持續分析及調查,支援政府制訂公共衞生政策。
家庭醫生≠普通科醫生
提到藍圖裡重要角色的「家庭醫生」,大家都會將其與私家診所的普通科醫生相提並論,甚至混為一談。其實「家庭醫學」是一門醫學專科,性質跟內科、外科、婦科、耳鼻喉科無異。要取得家庭醫學專科執業資格,必須獲普通科醫生資格後,再經過6年專業培訓及專科考試評核,才能註冊其專科資歷,成為家庭醫生。而政府的「一家一家庭醫生」的願景,就是希望社區能有了解整體家庭成員病歷的醫護網絡,除了應付小病外,也能肩負起家庭健康管理,甚至當成員出現重大健康問題時,家庭醫生能協助家庭其餘成員,居中扮演教育、心理支援等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