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門螺旋菌被喻為胃部的「隱形殺手」,該菌潛伏在胃部初期可以毫無病徵,但可破壞胃黏膜引起胃潰瘍,更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一級致癌物,近五成胃癌個案都與該菌有關。外科專科醫生黎逸玲指出,全港多達三至五成市民的胃部帶有幽門螺旋菌,胃部不適者或要照胃鏡及早斷症,以接受「三聯療法」消滅胃內惡菌。
黎逸玲解釋,「若長期有幽門螺旋菌引起的胃炎,有可能引起其他病變,甚至增加患胃癌的風險。」由於大量研究已證實幽門螺旋菌可引致胃癌,世衛早在1994年已將這菌定為一級致癌物。
引起胃酸分泌過多
幽門螺旋菌會破壞黏膜細胞結構,引起胃酸分泌過多。當胃酸長期侵蝕胃部黏膜,其侵蝕程度超過了黏膜細胞自我修復的能力,就會形成胃潰瘍,受損部位會發炎、纖維化,胃黏膜之後會愈來愈薄,最終有可能造成出血、甚至胃穿孔。
事實上,幽門螺旋菌是潛藏胃部極常見的細菌,黎逸玲表示,中文大學醫學院在2017年發表研究,估計全球約有44億人已感染幽門螺旋菌,即佔全球一半人口。在本港則有三至五成市民已受幽門螺旋菌感染,情況令人關注。
兩星期療程殺菌
由於幽門螺旋菌早期感染可以「零病徵」,不少患者往往直至胃部因慢性發炎,繼而出現胃痛、胃氣脹、噁心、食慾下降等胃部不適徵狀時,才前往求醫,再獲安排照胃鏡抽組織化驗,始發現已感染了該菌。
黎逸玲續稱,現行治療幽門螺旋菌感染的標準方法是「三聯療法」,即同時服食三種藥物,包括一種抑制胃酸分泌的「質子泵抑制劑」,以及兩種抗生素,療程為兩星期。完成療程後約6至8星期,醫生會為病人進行吹氣測試,看看幽門螺旋菌是否已清除。
用公筷 勤洗手
「完成一個療程後,約有九成病人可以清除胃裡的幽門螺旋菌。只要完全清除的話,再感染的風險較低。一旦吹氣測試驗出仍有幽門螺旋菌殘留,便可能要進行第二個療程,所用的藥物亦需要調整,例如改用其他抗生素。完成第二個療程後同樣相隔6至8星期再做吹氣測試,直至結果顯示為陰性。」黎逸玲補充。
至於幽門螺旋菌的感染途徑,醫學界暫時未有明確結論,但知道若與幽門螺旋菌感染者同枱食飯,會容易交叉感染「人傳人」。因此,要減低感染風險,黎逸玲建議市民使用公筷,多洗手亦有助清除因接觸患者飛沫而沾染到的病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