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顫動(房顫)是一種常見的心律不正,患者心跳會有不規則或快速亂跳的表現,部分患者沒有任何感覺,又或只是偶爾感到心跳快。此病的成因與年長有關,故此年紀愈大患病風險亦愈高,若有其他風險因素,例如吸煙、酗酒、未有妥善控制的高血壓、甲狀腺疾病、心臟結構問題或曾患心肌梗塞等,都會增加罹患房顫的風險。
心臟科專科醫生陳良貴表示,很多人以為心跳亂不會構成威脅,但其實房顫可以誘發嚴重併發症,隨時可以是奪人性命的元兇。「心臟不規則律動會令血液容易滯留並凝固成血塊,當血塊遊走上腦即可堵塞血管造成缺血性中風,而且過去的研究及經驗均顯示,由房顫引發的中風通常會更為嚴重,其中一個原因是從心臟流出的血塊較多阻塞較大的血管;另一個可能是不止一塊血塊流出心臟,導致中風的範圍更為廣泛及嚴重。」
預防血塊形成
房顫有時避無可避,幸好只要及早採取措施,便可以大大減低出現中風等併發症的機率。陳良貴稱,醫生會為房顫患者進行評估,若有中風風險便會建議使用薄血藥以預防中風等併發症。不過,舊式薄血藥「華法林」現已較少使用,因為它容易與食物及其他藥物有相沖,患者需要頻密抽血以調校藥物劑量,有些患者因為麻煩而停用。至於新型薄血藥則毋須調校劑量,也少有相沖問題,故此患者的接受度較高,歐美的臨床指引亦建議優先採用新型薄血藥。
控制心跳速度
除了藥物外,手術亦是另一個治療選擇。陳良貴指出,「研究發現房顫產生的血塊約有九成源自於左心耳,進行左心耳封堵手術可以有效預防因房顫而引發的中風,亦為美國心臟學會列入可考慮的治療方案,尤其是一些無法使用薄血藥或高出血風險患者可考慮採用。」
陳良貴又謂,由於房顫會令心跳過速,長遠也影響心臟功能,因此預防中風之餘,醫生亦會考慮利用藥物或手術,幫助患者恢復正常的心律或控制心跳速度。近年相關手術大有進步,最新技術可以有效減少房顫發作,安全性也大為提高。
提高警覺阻截房顫威脅
外國數據顯示,45歲以上的人,每3至5人便有1人患有房顫,不想中風入院後才知道原來可以預防,便要及早察覺。
陳良貴表示,由於房顫未必時刻發作,有時即使年年驗身也未能發現病患,若懷疑自己的心跳有異常,又或間中有心跳無故急速「卜卜跳」,便應盡早求醫,讓醫生安排適合的檢查追蹤心跳表現,以作出準確的診斷及建議適合的治療方案。若本身有房顫的高危因素則要得到適切的處理,有助減低患上房顫及相關併發症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