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成貧血患者未必是缺鐵 恐癌症所致?醫生教3招自救 忌自行補鐵!
貧血的原因不僅僅是缺鐵,缺鐵也不一定會導致貧血。有醫生指出,缺鐵並非造成貧血症狀的唯一因素,甚至癌症也可能是導致貧血的原因之一。醫生列出3種可能導致貧血的疾病,並提醒,盲目補鐵可能會延誤對真正疾病的治療。
40%貧血患者未必是缺鐵
重症科醫生黃軒在其facebook專頁上分享指,不少人會以為手腳冰冷就是缺血或缺鐵,其實最新研究顯示,缺鐵和貧血並不完全相同,兩者的關係更為複雜。黃醫生解釋,當人體缺鐵會經歷三個階段:
1. 鐵庫存耗竭(ID階段)
- 肝臟的鐵儲存量減少,但血紅素(Hb)仍正常,可能沒有明顯症狀。
2. 紅血球生成缺鐵(IDE階段)
- 骨髓製造紅血球時原料不足,可能出現疲倦、指甲變脆等間接訊號,但血紅素尚未低於標準值。
3. 缺鐵性貧血(IDA階段)
- 血紅素低下,符合臨床貧血診斷,屬健康紅燈的警號。
一項研究顯示,28%的女性運動員處於鐵庫存耗竭階段卻無貧血,顯示缺鐵可能隱藏在健康之下。
黃醫生指,當血紅素低下時,缺鐵只是眾多可能原因之一,包括:
- 慢性病貧血:由癌症或自體免疫疾病引起的鐵代謝阻斷。
- 巨幼細胞性貧血:缺乏維生素B12或葉酸,導致紅血球「畸形發育」,與鐵質無關。
- 溶血性貧血:紅血球被免疫系統誤殺,可能導致鐵質過量。
全球約40%的貧血患者屬於非缺鐵性貧血,黃醫生提醒,盲目補鐵可能延誤真實疾病的治療。
鐵夠用卻貧血?
另外,黃醫生亦指出,有最新研究揭示:
HFE基因突變:可能導致鐵超載卻伴隨貧血,類似倉庫堆滿貨物卻無法出貨的情況。
調鐵蛋白失衡:慢性發炎會鎖死腸道鐵吸收,形成「鐵夠用卻貧血」的矛盾現象。
醫生教3招自救
黃醫生表示,如果要保護自己免受貧血影響,他有以下3項建議:
1. 忌自行補鐵:自行補充鐵劑可能掩蓋潛在疾病,如腸胃出血或子宮肌瘤。
2. 檢查黃金組合:進行血清鐵蛋白、血紅素和總鐵結合力的檢測,以找出隱形缺鐵。
3. 吃對比吃多更重要:
- 動物性「血基質鐵」如蛤蜊、牛肉的吸收率達15%至35%。
- 植物性「非血基質鐵」如黑芝麻、紅莧菜需搭配維他命C提升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