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性腎衰竭最常見的成因是糖尿病,香港甚至有一半的末期腎衰竭新症是糖尿病患者,但由於腎病初期並沒有病徵,發現時通常已到腎衰竭階段。因此中大醫學院便深入研究,了解糖尿腎患者腎功能衰退的模式,並找出基因標誌,及早預測患者腎功能急劇下降的風險,作出適切治療。

(左起) 馬青雲、司徒卓俊、陸安欣、糖尿病患者麥先生及傅先生,期望研究可助患者及早得到適切治療。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內分泌及糖尿科主任馬青雲教授表示,是次研究追蹤6,330名平均年齡為54.3歲、腎功能未受影響的二型糖尿病患者,以平均13年時間監察及分析他們的腎功能衰退情況。研究結果剛於醫學期刊《Kidney International》發表。
4種衰退模式
研究最後有456位(7.2%)患者演化成末期腎衰竭,而透過大數據分析,發現腎功能會以4種模式衰退。馬青雲解釋,「第一類患者和一般人一樣腎功能每年下跌1%;第二類呈曲線狀,第三類為遞進型,時間愈長功能下降愈快,而第四類為加速型,腎功能惡化最快。」第二至四類患者合共佔15.7%人數,屬腎功能急速惡化,即每年平均下降4%或以上,而且對比第一類患者分別會增加0.7至5.9倍死亡率不等。第四類患者普遍為男性、吸煙者、長期糖尿病患者,血壓、尿液蛋白及糖化血紅素偏高。
除分析腎功能下降的模式,研究亦發現了5個或會加速腎功能惡化的基因標誌。馬青雲續指,「由於部分病人惡化速度很快,所以觀察數年再決定治療方案已可能太遲。如果可以為病人檢測基因標誌,有助預測腎功能的『走勢』,及早採用合適的治療,更有效管理病情及減慢腎功能惡化速度。」
留意身體變化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內分泌及糖尿科副教授陸安欣醫生指出,「香港近年有更多40歲以下的年輕糖尿病患者,雖則要求控制三高,但僅約四成人達標;而最重要的是,患糖尿病超過10年的患者中,每年平均有2%會發展至末期腎病。」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腎臟科教授司徒卓俊認為,腎功能衰退的速度取決於血糖及血壓的控制、生活習慣及遺傳因素,因此糖尿病患者應加強控制病情,另要留意自己身體變化,如有小便愈來愈少、帶泡、腳腫、容易疲倦、高血壓等腎病症狀,應及早求醫。
控制血壓血糖
現年60歲的麥先生,34歲時確診糖尿病,當時病情控制不好,有高血壓、高脂血症及肥胖問題,並需要注射頗大劑量的胰島素,慢性腎衰竭已到中期的3B期。醫生告誡兩年後或要洗腎,於是麥先生決心控制病情,做胃繞流手術減重,飲食上低鹽低油低鉀,少吃煎炸食物,配合醫生處方藥物,現時病情控制理想。

長期糖尿病會破壞腎小球,造成慢性腎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