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提及基因檢測,大部分人都會認為很昂貴、一般人沒有需要做。但檢測技術經過多年的發展進步,現可以一個相對合理的價錢,以高通量的方式,檢視所有共23,000個功能性的基因,了解自己要面對的疾病或健康問題,及早做好準備。
香港中文大學生物醫學學院徐國榮教授指,這種基因檢測與癌症患者做的基因檢測不同,後者是針對癌組織出現的基因變異,而前者則是從父母遺傳下來的DNA,「未必能夠十分準確地預測一個人一定會患癌,但可以知道他會否比其他人更容易患上某一種癌症,有一個預測性。」
阻止疾病發生
針對疾病,基因檢測有相當多的用途。徐國榮表示,有些疾病如果不知道成因,通常會用治標方法去應付病徵;如基因測試可找到疾病的成因,便有機會可用治本的方法治療,療效會好得多,「另外,如找到致病基因又未發病的,若已有應對措施,就可以阻止或延遲疾病發生;即使未有應對方案也有助益,例如為人生規劃時可將疾病加入考慮,又或及早投保等。舉例某人由於基因突變,患癌風險比其他人高,他就可避免進食含致癌物相對較高的食物如燒烤;又可做更頻密的身體檢查,以及早發現癌症,得到較好療效。」

只須採集唾液樣本,便可作基因檢測。
調整營養攝取
除疾病外,基因檢測還可提供關於營養需求的資訊。徐國榮解釋,「很多基因可以告訴我們不能進食太多某類食物,或要特別補充某些營養。如果先天膽固醇偏高,便要比一般人少吃脂肪高的食物;又或因為基因突變,體內自行製造某種維他命比較少,容易患上相關疾病,知道後就可作額外補充,以保健康。」
助癲癇患者
徐國榮分享了一個案例,「之前有一個癲癇病人,每日都會抽搐,不能上學,父母也很痛苦。平日會用藥壓制癲癇,雖然有效,但只是治標,而且有昏昏慾睡的副作用。後來發現原來腦部有一個基因突變,不能將葡萄糖送入腦中,所以引起抽搐。之後他改變飲食習慣,加入更多脂肪酸以提供腦部更多養分,大大改善了抽搐問題,更可以上學。雖然之前對腦部的破壞不能逆轉,但最少可從長期病患者中釋放出來。」
因此徐國榮認為所有人都應該做這個基因檢測,透過基因資訊達到預防疾病和調整健康,而且愈早做愈好,「因為基因是不變的,檢測結果可以隨將來醫學進步,解讀到更多資訊,助益更大。」

徐國榮認為,基因資訊隨醫學進步可以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