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2025-04-17 18:30:00

太用力拉小孩手恐脫臼!醫:1部位未發育完全 家長日常「4動作」增風險

分享:
馬偕紀念醫院急診科翁梓華醫生指出,在急診經常看到一些小患者哭個不停,手打直不敢動,這種情況就是常見於1至5歲孩子的手部脫臼,俗稱「保母手」。

馬偕紀念醫院急診科翁梓華醫生指出,在急診經常看到一些小患者哭個不停,手打直不敢動,這種情況就是常見於1至5歲孩子的手部脫臼,俗稱「保母手」。

家長抽時間陪孩子玩,可幫助增進親子關係,但有時沒注意恐不慎致小孩受傷!馬偕紀念醫院急診科翁梓華醫生指出,在急診經常看到一些小患者哭個不停,手打直不敢動,這種情況就是常見於15歲孩子的手部脫臼,俗稱「保母手」。家長太用力拉小孩的手,或是玩飛高高和轉圈圈等情況都有可能造成保母手的發生。

醫揭「保母手」發生原因 小朋友「手打直不敢動」要注意

翁梓華醫生說明,「保母肘」的醫學專業名詞是「橈骨頭端脫位」,也稱「扯肘症」或「牽拉肘」。小朋友的環狀韌帶發育還沒完全,當他們的手臂突然受到拉扯或牽引的力量,橈骨頭就會從環狀韌帶中滑脫,造成半脫位狀態。這時橈骨會被環狀韌帶卡住,小朋友又怕痛,手就會一直維持在打直不敢動和手心朝下的姿勢。

日常生活中有不少動作可能無意間就釀成保母手。翁梓華醫生舉例,小朋友兩手被大人拉著玩轉圈圈,以及被拎起來飛高高,都是風險高的遊戲。此外,家長情急之下也容易不小心強拉小孩的手,例如小孩跌倒時,大人拽住手想拉住他,或是過馬路時突然用力拉著小孩走,提醒家長們務必提高警惕。

adblk6
避免關節痠痛惡化四關鍵|(am730製圖) 避免關節痠痛惡化四關鍵|藥物治療(am730製圖) 避免關節痠痛惡化四關鍵|物理治療(am730製圖) 避免關節痠痛惡化四關鍵|手術(am730製圖) 避免關節痠痛惡化四關鍵|注射治療(am730製圖)

「保母手」復位不難 1狀況要小心骨折風險

翁梓華醫生也分享,保母手處理起來相當簡單,通常醫生喬一下小朋友的手,過1015分鐘小朋友就能恢復活蹦亂跳。常見的復位方式是將手固定在小朋友的手肘上,接著將小朋友的前臂外翻,再往上折起,在復位時手肘處多數會感受到「啵」的復位感覺。

不過,由於復位過程中伴隨疼痛,小朋友會大哭,同時習慣將手維持在之前「不會痛的姿勢」,較難判定是否復位成功。翁梓華醫生指出,這時就會讓小朋友用發生脫臼的手拿手機看影片,沒問題就代表復位成功。如果復位後手還是無法動,建議家長帶小孩到醫院急診進行X光檢查,確認是否伴隨骨折問題。

夏日防蚊丨15個天然驅蚊小貼士 善用廚餘趕走蚊子 15個天然驅蚊小貼士丨注意個人衛生 15個天然驅蚊小貼士丨適當的衣服的穿搭法 15個天然驅蚊小貼士丨減少使用化妝品和香水 15個天然驅蚊小貼士丨善用天然的驅蚊產品 15個天然驅蚊小貼士丨擺放防蚊植物 15個天然驅蚊小貼士丨善用曬乾的柚子皮/橙皮/檸檬皮 15個天然驅蚊小貼士丨燃點咖啡渣 / 茶葉渣 15個天然驅蚊小貼士丨燃燒艾草驅蚊 15個天然驅蚊小貼士丨自製中藥驅蚊包 15個天然驅蚊小貼士丨橘紅色的光線和環境 15個天然驅蚊小貼士丨善用風扇及冷氣 15個天然驅蚊小貼士丨安全使用植物精油 15個天然驅蚊小貼士丨使用蚊帳 15個天然驅蚊小貼士丨自製糖水捕蚊瓶 15個天然驅蚊小貼士丨利用肥皂 / 洗衣粉減少蚊患

家長要養成「這些習慣」 610歲仍發生可能是「真骨折」

翁梓華醫生提醒家長,為避免保母手的發生,在帶孩子時應養成以下習慣:

  • 別拉小孩的手腕,以牽手掌和扶手臂為主。
  • 避免玩飛高高、轉圈圈等具危險性的遊戲。
  • 小朋友跌倒的時候,盡量以扶「腋下」為主。

最後翁醫生也指出,保母手大多只發生在15歲的小朋友身上,如果610歲的小朋友仍出現上述的情形,可能是真的「骨折」,此時就務必就醫接受更詳盡的檢查。

【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轉載。】

立即更新/下載AM730手機APP 體驗升級功能

全新會員積分獎賞計劃 打開App進入會員專區體驗升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