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2021-11-30 04:30:00
日報

定期篩查 及早發現慢性腎病

分享:

慢性腎病在香港約有80萬名患者,當中逾1萬人屬末期腎衰竭,要長期洗腎或輸候換腎。不少人以為慢性腎病只是長者專利,而慢性腎病患者自助組織聯會「腎友聯」的檢測活動卻發現,接近三成18至45歲人士有蛋白尿,情況並不樂觀。

(左起)傅鑑蘇、腎友聯會長許麗華、楊女士、鄧智偉。

(左起)傅鑑蘇、腎友聯會長許麗華、楊女士、鄧智偉。

末期腎衰竭患者要定期接受透析治療。

末期腎衰竭患者要定期接受透析治療。

若慢性腎病已屆末期,便要採用替代治療,即每周2至3次的血液透析,或每天3至4次的腹膜透析,排走體內廢物和多餘水分,又或等待腎臟移植。可是早至中期的腎功能衰退患者未必會感到不適,以致確診時多為中至晚期,病情未必可逆轉。

年輕群族低估風險

出現蛋白尿(小便含有過量蛋白質),代表腎臟可能出現病變,或腎功能衰退;透過尿液檢驗試紙,即時檢驗尿液中是否有蛋白質,可作為篩查方法。腎友聯早前為1,685人作早期腎病檢測,腎臟病專科醫生、計劃總顧問鄧智偉教授表示,「19%參加者驗出蛋白尿,即5人便有1人或有慢性腎病風險;最驚嚇的是有29%的18至45歲人士有蛋白尿,當中八成半人聲稱自己健康,年輕群族可能會低估了慢性腎病風險。另外,高血壓及糖尿病患者即使妥善管理病情,也有約四分一人有蛋白尿。」

三高屬主因

2016年本港數據指出,慢性腎病主要由糖尿病(49%)、腎小球炎(22%)及高血壓(11%)導致。家庭醫學專科醫生傅鑑蘇指出,「六分一糖尿病患者的腎功能會急速惡化,衰退速度是正常人的2至12倍;高血壓患者的腎小球過濾率下降速度亦比一般人快1.5倍,而收縮壓每上升10mmHg,慢性腎病風險會增加22%。」如檢測活動顯示,良好管理三高仍有可能患上慢性腎病,故美國國家腎臟基金會、美國家庭醫生學會建議,糖尿病及高血壓患者每年應最少做一次腎病篩查,密切監察腎功能,並制訂合適治療方案。

低鹽飲食護腎

預防及控制慢性腎病,傅鑑蘇建議奉行低鹽飲食、控制三高及肥胖、留意徵狀、避免服用來歷不明的中成藥及小心使用非類固醇止痛藥,以及定期做腎病篩查,「40歲開始可主動向家庭醫生提出做篩查;選擇身體檢查時應留意是否包括蛋白尿及腎小球過濾率。」鄧智偉補充,「如3個月內重複3次篩查均測出蛋白尿,便需要進一步驗尿、驗血等作診斷,確診後醫生會因應病情制訂治療計劃,包括藥物治療、飲食建議、體重管理等。」

血壓影響腎臟

今年55歲的楊女士,2015年患上高血壓,一直在公營醫療跟進,至半年前驗血後須轉介腎科專科,並發現腎功能衰退至約六成。楊女士坦言不知道高血壓可引致慢性腎病,之前亦沒有任何不適,只是最近較易疲倦;亦有可能與近年疫情下運動減少、血壓控制較差所致。她呼籲三高患者要每年篩查,及早保住腎功能。」    

定期篩查 及早發現慢性腎病

【限時激減】800 amFUN 2盒!1200 amFUN 4盒!

新谷酵素益腸活酵素限時激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