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2019-05-03 06:00:00

家居復康服務 提升長者自理能力

分享:

長者跌倒、中風或者柏金遜症等,會使他們的活動及自理能力大幅下降,出院後的3至12個月若可得到及時而全面的家居復康服務,可減低長者再入院的風險,亦能夠提升長者的獨立生活能力,並減輕照顧者壓力,惟社會福利署之相關服務需排期1至2年,未能銜接醫管局提供的約1至3個月復康服務。

 

為填補服務空隙,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慈善基金會推出了長者家居復康服務,上門幫助需要在家居復康的大埔區長者,例如難以到醫院、體弱或患有認知障礙症等人士,讓他們可以居家安老,健康地獨立生活。


上門提供個人化服務
那打素外展復康事工一級物理治療師丘岳表示,長者若在家空等社署的服務,除白白耽誤最佳康復期,病情更有可能每況愈下,甚至再次入院,「那打素的家居復康服務會派出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護士及復康助理等,與長者的主診醫護人員跟進個案,轉介後最快3日即可為長者提供個人化服務,例如復康訓練、家居安全改裝、教導照顧者相關知識等,令長者可把握最佳康復期,改善健康、提升自理及獨立生活能力。每個長者平均需要約10次探訪,平均使用服務約6個月,而探訪次數及密度按長者的需要而定,彈性較高,亦可讓資源運用更有效率。」

此外,這家居復康服務的獨特之處在於雙重本位模式,團隊辦公室設於醫院之內,屬醫管局榮譽職員,可跟醫護人員緊密聯繫,交流患者最新情況;團隊亦熟知地區復康資源,可配合長者需要轉介使用其他社區服務。

adblk6

減再入院風險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那打素護理學院護理學講座教授李子芬及團隊為此服務評估成效,「在為期3個月的匹配控制準實驗性研究中,找來122對長者及照顧者,發現實驗組的長者相比對照組,活動能力提升了24.2%,自理能力提升16%,安排獨立日常生活的能力增加19.3%,而照顧者的壓力則下降了19.2%;最重要是長者到急症室求診次數下降了0.66次,住院日數更減少了接近14日。」研究結果於去年9月刊登於《Clinical Interventions in Aging》國際期刊。


可照顧自己
現年74歲的廖太去年3月跌倒入院,出院後曾到日間醫院接受兩個月復康服務,及後轉介至那打素外展復康事工的家居復康服務。當時廖太已有柏金遜症狀,認知能力較差,活動能力方面,落床、去洗手間有困難,步履亦有不穩。家居復康服務為廖太在床邊和廁所安裝扶手、作現實導向訓練和認知訓練,以及教她做運動和走路等,現時廖太的認知能力有所提升,可以照顧自己,並分擔部分家務,減輕照顧者廖先生的負擔,更可自行由大埔乘車至將軍澳探望朋友,接受服務之後,亦沒有再跌倒或入院。

那打素外展復康事工督導委會主席梁明娟醫生希望政府或其他慈善機構,可引入此模式的復康服務在全港十八區推行,減低長者再入院的風險,更加健康之外,亦可減低照顧者的壓力,並紓緩社會醫療服務的需求。
 

丘岳指出,家居復康服務除了送飯、清潔、陪覆診外,更需要關注長者家居安全、健康及獨立生活能力。

丘岳指出,家居復康服務除了送飯、清潔、陪覆診外,更需要關注長者家居安全、健康及獨立生活能力。

立即更新/下載AM730手機APP 體驗升級功能

全新會員積分獎賞計劃 打開App進入會員專區體驗升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