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2023-07-18 10:00:00

心房顫動|擔心服藥誘發出血風險?拆解新舊抗凝血藥效能與副作用 勿擅自停藥 免增中風危機

分享:
心房顫動|擔心服藥誘發出血風險?拆解新舊抗凝血藥效能與副作用  勿擅自停藥 免增中風危機

俗稱「薄血藥」的「抗凝血藥」,透過控制血液內的凝血因子,令血液較不容易形成血塊,是心房顫動(房顫)患者及中風高危人士均須服用的藥物。然而,不少患者聽到醫生建議處方抗凝血藥時,都會擔心服藥誘發出血風險,甚至在發現身體出現瘀傷、流牙血等徵狀後感到害怕而停藥。心臟科專科曾振峯醫生,抗凝血藥的保護作用會隨時間消失,擅自停藥有機會增加中風

 

須終身服藥預防中風

房顫意味心臟跳動不規律,出現時快時慢的情況,導致血液流經心臟時容易滯留在左心房中。當血液運行不均,逐漸形成血塊,血塊形成後經由血液循環,流動至身體其他地方,就有機會堵塞身體不同地方的血管,如不幸堵塞了腦血管就會引致中風1。因此,房顫與中風的關係可謂密不可分。

adblk6

曾醫生指,房顫患者基本上可以透過藥物或介入治療去改善病情,回復正常的「竇性心律2」,惟患者仍須終身服用抗凝血藥:「一旦確診房顫,我們難以判斷病人的心律是否完全回復正常,由其有些病人會出現間歇性心律不正而未能偵察,這種間歇性心律不正同樣會增加中風機會。若醫生利用CHA2DS2-VASc』中風風險指數評估表3,評估到病人有較高的中風風險,病人仍須繼續服用抗凝血藥預防中風。」

 

「抗凝血藥」與「抗血小板藥」作用大不同

曾醫生續指,留意到許多時大眾會將「抗凝血藥」與「抗血小板藥」兩類藥物混淆,然而兩者的作用及治療對象截然不同:「抗凝血藥是控制血液內的凝血因子,令血液比較不容易形成血塊,是預防中風其中一種藥物;抗血小板藥,顧名思義是抑制血小板運作,用於治療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及周邊血管疾病等,減低血小板依附在血管,積聚導致出現阻塞的情況,又或者病人進行通波仔手術後,亦會使用抗血小板藥。」

在一般情況下,醫生未必需要同時處方兩類藥物予病人。「當然某些個別情況,如病人不幸患有心律不正及冠心病,就有需要同時使用這兩類藥物,但服用時間及組合會隨病情改變。舉例,當醫生為冠心病病人進行『通波仔』手術,放置支架避免血管再度收窄後,醫生一般會處方兩種抗血小板藥及一種抗凝血藥予病人服用一個月,一個月後可以減少一種抗血小板藥4。而現時大部分新型支架較少出現『翻塞』的情況,可容許縮短服用抗血小板藥的時間。若病人情況穩定,有機會可以半年不服用抗血小板藥,只需服用抗凝血藥去控制房顫及血管情況。」曾醫生補充道。

adblk7
曾醫生指,傳統的抗凝血藥華法林不但需要戒口,病人更需要定期抽血監測血液濃度以調校藥物劑量,對病人的生活造成一定程度的不便。

曾醫生指,傳統的抗凝血藥華法林不但需要戒口,病人更需要定期抽血監測血液濃度以調校藥物劑量,對病人的生活造成一定程度的不便。

新型抗凝血藥擺脫華法林限制 毋須抽血調校劑量

本港現時有四款較常用的新型抗凝血藥,曾醫生表示,四款抗凝血藥的藥效相差不大,藥性同樣穩定5,而且省卻不少服用華法林時的限制:「病人以往服用華法林時需要戒口,避免進食維他命K類食物,以免影響其抗凝血效果。另外,服用華法林的病人亦需要定期回診,透過抽血形式監測血液濃度以調校藥物劑量,對病人的生活造成一定程度的不便。」

醫生會按照患者的病情,詳細說明每一款藥物的好處與壞處、衡量與其他藥物可能出現的相沖情況後,才決定處方哪款抗凝血藥。至於不少患者擔心服用抗凝血藥後的出血風險,曾醫生強調,新型抗凝血藥無論在預防中風及減少出血方面均較華法林優勝,藥物引致的出血比率更是相當之低6。「不過,部分腎功能較差的患者,藥效會在身體積存較長時間,出血風險較一般房顫患者為高,就需多加留意。」

adblk8

最後,曾醫生亦提醒,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提防跌倒與碰撞,尤其應避免經常參與一些肢體碰撞或過於激烈,容易受傷的運動,減低出現瘀傷及流血的機會。一旦不慎撞到頭部後,出現頭痛或暈眩等徵狀,建議立即求診並作進一步檢查,盡快知悉是否有腦出血情況,適時接受治療。

 

(資料由心臟科專科醫生曾振峯提供)

 

參考資料
1.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Stroke” National Institute of Neurological Disorders and Stroke, 23 Jan. 2023, https://www.ninds.nih.gov/health-information/disorders/atrial-fibrillation-and-stroke. Accessed 12 Jun. 2023.
2. Normal sinus rhythm.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https://www.ncbi.nlm.nih.gov/medgen/534351 Accessed May 2023.
3. Gažová, Andrea, et al. "Predictive value of CHA2DS2-VASc scores regarding the risk of stroke and all-cause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CONSORT compliant)." Medicine 98.31 (2019).
4. Hindricks, Gerhard, et al. "2020 ESC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develop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Cardio-Thoracic Surgery (EACTS) The Task Force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ESC) Developed with the special contribution of the European Heart Rhythm Association (EHRA) of the ESC." European heart journal 42.5 (2021): 373-498.
5. Jia, Bin, et al. "Meta-analysis of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he new anticoagulants versus warfarin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Pharmacology 64.4 (2014): 368-374.
6. Patel, Priya, et al. "NOACs vs. warfarin for stroke prevention in 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 Cureus 9.6 (2017).
adblk9

會員免費換香港麥當勞叔叔之家慈善基金「愛❤迎蛇年利是封」及揮春!

會員免費換香港麥當勞叔叔之家慈善基金「愛❤迎蛇年利是封」及揮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