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2022-09-28 04:29:16
日報

心臟健康|培養運動習慣 有助護心

分享:
培養運動習慣 有助護心

培養運動習慣 有助護心

每年9月29日是世界心臟日,今年的主題是「護心起動Ready…Go!」。保護心臟除注意「3低1高0反式」飲食外,帶氧運動都是重要一環。過往便有研究指運動可減高血壓患者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風險達16%至67%,香港心臟專科學院建議大眾應養成運動習慣,維持心臟健康。

 香港心臟專科學院院長暨世界心臟日2022籌委會主席陳偉光醫生表示,心血管疾病是全球最致命死因,2019年死亡宗數達1,860萬。「而心臟病在本港致命疾病排行第三,2020年逾6,500人因此病死亡,當中近六成為冠心病,疫情爆發後死亡率有所上升。」

adblk6
adblk7
梁達智 陳偉光 雷雄德

(左起)梁達智、陳偉光及雷雄德。

三成人體重上升

為了解新冠疫情對患者或高危人士生活上的影響,香港心臟專科學院早前作出調查,受訪者中九成最少患有一種三高問題。結果發現疫情下約一成人三高惡化,六成半人屬過重或肥胖,三成人體重比疫情前增加。陳偉光指出,「肥胖與三高關係密切,2019年更造成全球500萬人死亡。」另一方面,42%及19%人分別增加了買外賣和食零食,也許是體重上升原因之一。

三高穩定可如常運動

運動方面,調查中只有16%人知道世衛建議的運動時數,約三成人運動較疫情前減少,而且多達八成人沒有足夠運動。香港心臟專科學院候任院長暨世界心臟日2022籌委會委員梁達智醫生續指,「調查也發現對世衛建議有認知,有助運動量達標。成年人每周應做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或75分鐘高強度帶氧運動,另加最少兩天鍛煉胸、背和大腿主要肌肉群;長者額外加入平衡力訓練預防跌倒。至於6至17歲人士每天應最少有60分鐘中等強度帶氧運動,每星期最少做3日高強度帶氧運動。」心臟病患者或高危人士,如控病穩定,亦可以如常做中等強度運動;而有心絞痛、氣促徵狀,就應該先以藥物或手術治療,方可做運動。

疫情下應持續運動

運動強度如何計算?香港教育大學健康與體育學系高級講師雷雄德博士解釋,「220減去年齡為最大心跳率,50%至85%的最大心跳率便屬中等強度。以20歲為例,中等強度即為心跳每分鐘100次至170次。較簡單的計算是,主觀運動辛苦程度為5至7分(10分最辛苦),跑步時微微喘氣但仍可對話,就屬中等強度。」

另外,疫情並非減少運動的原因。「研究指出,戴布口罩或外科口罩做運動,對於一般人的運動表現,以及心率、血氧飽和度等並沒有影響。另外,確診者如沒有任何症狀或不適,亦可於符合防止病毒傳播及自我隔離措施的前提下做低至中等強度體能活動,並用4至6星期循序漸進地回復過往運動量。中至重症患者則應先諮詢醫生,遵從其運動建議。」

adblk8

家居運動兩式

雷雄德推介兩個簡單的大肌肉大幅度運動,可於家居進行,每坐半小時便起身做1分鐘,或邊看電視邊做。
1. 擺腿:手扶穩固椅子,腳前後擺動,左右腳輪流做。
2. 擺手:雙臂同時向身體兩邊、往頭頂方向擺動。

擺腿 家居運動

擺腿

擺手 家居運動

擺手

立即更新/下載AM730手機APP 體驗升級功能

全新會員積分獎賞計劃 打開App進入會員專區體驗升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