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2022-10-10 04:29:21
日報

情緒病減工作能力?

分享:
情緒病減工作能力?

大眾對情緒病的認識雖有增加,可是亞洲精神藥理協會最近一項問卷調查發現,不少人仍然未能諒解患者,以為他們工作能力較差。然而,這些誤解反令患者造成壓力,對其工作影響更大。

精神科專科醫生王明爍表示,本港每5人中便有一人在一生中受到不同程度的情緒病困擾,常見有抑鬱症、驚恐症、社交焦慮症等。患者除情緒上的症狀,也可能引起身體不適,如頭痛、失眠等。「近年研究顯示,除了性格、成長經歷及環境因素外,腦部化學傳遞物質失衡,如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谷氨酸等,也是重要成因。這些物質失衡會令腦部控制情緒部分的神經網絡萎縮,繼而引發徵狀。」

adblk6
抑鬱症 王明爍

Kate(左)及王明爍(右)。

大眾仍有誤解

亞洲精神藥理協會的網上調查訪問了174名市民、106名醫生及60名患者。結果發現59%患者不願意向同事或上司透露自己病情,原因是被認為會於工作期間情緒不穩、工作能力較差,以及情緒突然爆發會有攻擊性等;而八成市民也的確認為患者工作能力會受影響。八成醫生則相信這些歧視會影響患者病情,例如因為壓力,令精神變差、病徵加重,進而工作表現下滑、社交更退縮,甚至拒絕或減少覆診、自行減藥等。近七成患者曾因病情被質疑工作能力,逾半更因而被辭退、調職、減薪等。56.7%患者更認為僱主的友善程度未如理想,顯示大眾對患者的認知及接受程度仍有待改善。

情緒病可痊愈

王明爍強調,情緒病與其他疾病一樣,只要接受適當治療,病情可以控制、痊愈及預防。心理治療如認知行為治療、壓力管理等,可學習應對技巧,使同一件事對患者造成的打擊減少,降低發病機率。另外亦有藥物治療,讓腦部中血清素等的化學物質回復平衡,從而減低焦慮、煩躁。「隨抗抑鬱藥物發展,由以往有口乾、便秘等副作用,進展成副作用減少,近年藥物更可調節其他5HT受體,有改善睡眠、增加集中力等作用。」

adblk7
精神健康

多向他人分享想法,可疏導情緒。

多分享保精神健康

要維持精神健康,不妨多向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憂慮,有助疏導情緒;醫學上已證明維持運動習慣有益精神健康,均衡飲食及充分休息同樣重要;當出現極端想法或情緒突然低沉,應盡快向專業人士求助。王明爍補充,「患者應戒煙酒,並按醫囑用藥,因為腦部神經網絡恢復需時,徵狀緩解並不於完全康復,不能立即停藥,對藥物有任何疑慮應先與醫生商討。」

理解陪伴是良藥

曾患抑鬱症的Kate,回想讀書時期,因有情緒困擾向社工反映,卻被標籤為有情緒問題的人;於零售業工作時向僱主坦白有情緒病,但不會影響工作,僱主表面表示理解,背後卻向其他同事表明擔心她會罵客人、經常請假。Kate經過兩年治療,現時已毋須用藥,並於精神健康相關的NGO工作。她認為NGO對情緒病康復者接受程度較高,亦希望大眾好好照顧自己情緒,理解和陪伴都是良藥。

立即更新/下載AM730手機APP 體驗升級功能

全新會員積分獎賞計劃 打開App進入會員專區體驗升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