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2020-11-19 04:30:00
日報

找出發病機制 改善膽道閉塞療效

分享:

膽道閉塞是新生嬰兒時期最嚴重先天性畸形疾病之一,香港的發病率為每10,000名新生嬰兒就有1.2人患上。目前「葛西手術」是唯一治療方法,可是效果欠佳。港大醫學院發現β-澱粉樣蛋白異常沉澱是此症的發病機制,為膽管閉塞的診斷和治療策略提供了一個新方向。

港大醫學院外科學系臨床助理教授鍾浩宇醫生指出,「膽道閉塞成因未明,或與遺傳基因和環境因素有關。患者肝臟的內外膽管系統會因為纖維化發炎而被摧毀和出現堵塞,膽汁無法引流至十二指腸,若未能及時治療,可導致肝衰竭。而膽道閉塞嬰兒會出現黃疸和大便呈灰白或奶白色的症狀。」

adblk6

葛西手術
目前治療膽道閉塞的唯一方法是「葛西手術」(肝門空腸吻合手術),鍾浩宇解釋,「治療黃金期是出生60天之內,手術會切除纖維化的肝門組織,再將小腸直接接駁肝門,術後約六至七成患者可某程度上恢復排出膽汁。此手術在香港的成效已是相當好,患者的20年免換肝存活率達61%,在世界前列位置。惟術後大部分兒童仍要面對膽管炎、肝衰竭、生長遲緩、肝門靜脈高壓等長期併發症,並需要終身監察病情。若術後未能順利排出膽汁,或需要肝臟移植。」

模擬肝臟發育
港大醫學院研究團隊是次利用肝臟類器官,希望找出改善膽道閉塞療效的方法。港大醫學院外科學系副教授呂志恆博士表示,「透過類器官培植技術,在培植皿上模擬真實肝臟的發育環境,於是可造出用以剖析疾病未知發病機制的平台,並驗證當中發現的關鍵生物學訊息。研究模型也較以往動物模型接近人體,提供了更可靠數據。」

β-澱粉樣蛋白異常累積
當比對膽道閉塞和正常的肝臟類器官細胞,研究發現膽道閉塞類器官生長速度較慢,亦出現組織及細胞紊亂的特徵。呂志恆續指,「透過轉錄組基因測序分析,膽道閉塞類器官會將原本發育為膽管細胞的幹細胞,轉化為肝細胞,更重要的是有β-澱粉樣蛋白異常累積情況。在患者肝臟活體樣本也發現相同累積情形。後來我們將β-澱粉樣蛋白加入正常肝臟類器官,結果產生了膽道閉塞特異性細胞形態,證實β-澱粉樣蛋白是發病機制的元素之一,而非膽道閉塞後才出現的結果。」

adblk7

港大醫學院李達三博士研究中心總監、李樹培基金教授(外科)兼外科學系小兒外科講座教授譚廣亨補充,「明白了病理機制之後,便可以進一步研究治療策略,例如使用治療阿茲海默症的抑制β-澱粉樣蛋白藥物,或可改善膽道閉塞的療效;另外亦有助及早診斷和干預,從而達致疾病預防或早期治療。」

(左起)余安娜醫生、鍾浩宇、患者黃卓楠、譚廣亨、呂志恆及港大醫學院外科學系小兒外科分部主任兼臨床副教授黃格元醫生。

(左起)余安娜醫生、鍾浩宇、患者黃卓楠、譚廣亨、呂志恆及港大醫學院外科學系小兒外科分部主任兼臨床副教授黃格元醫生。

葛西手術會切除纖維化的肝門組織,再將小腸直接接駁肝門。

葛西手術會切除纖維化的肝門組織,再將小腸直接接駁肝門。

立即更新/下載AM730手機APP 體驗升級功能

全新會員積分獎賞計劃 打開App進入會員專區體驗升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