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性禿(MPB)是男性禿頭最常見的原因,從頭頂上的髮際線後退或產生禿點,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發展到頭部的兩側和後側。美國皮膚病學會(AAD)指出,雄性禿患者頭皮毛囊中含有高濃度二氫睾酮(DHT),會縮短頭髮毛囊生長期並使其逐漸萎縮。治療方式包括藥物治療、微針療法、注射皮質類固醇、植髮、頭皮減禿術等。
雄性禿是由雄性激素攻擊毛囊所造成的禿頭狀況,影響所有年齡層的男性,好發於中年男性,女性也有可能出現。據美國脫髮協會(AHLA)表示,大約25%的美國男性在21歲之前就開始出現這種情況,到了35歲,二分之三男性會因MPB出現某種程度的脫髮。
另外一份流行病學資料估計,亞洲人雄性禿盛行率為14至63%,其中台灣40至91歲男性盛行率約為22.4%。
為甚麼會從頭頂開始禿頭?
雄性禿患者脫髮有多種原因,主要為遺傳和荷爾蒙因素,另外也包括嚴重疾病、對特定藥物反應,以及壓力過大等。
AHLA指出,雄性禿患者往往的頭皮毛囊中帶有毛囊對二氫睾酮(DHT)高度敏感的基因,一種稱為2型5α還原酶的酵素,可將體內一小部分睾酮轉化為DHT,這種酵素存在於身體的各個部位以及毛囊中。
根據2020年發表在《Frontiers》雜誌上的一項研究顯示,太陽穴周圍的毛囊、中前部頭皮和髮際線對DHT最敏感,一般來說,禿頭頭皮的DHT濃度可能高於非禿頭頭皮。
當DHT與毛囊上的雄性激素受體結合,會導致毛囊縮小、壽命縮短。最終,這些毛囊將停止產生頭髮。
禿頭頭皮的毛囊比起非禿頭頭皮的毛囊,攜帶更多的雄性激素受體。此外,雄性激素受體(AR)基因的特定遺傳變異,可能使毛囊更容易受到DHT的影響,從而增加雄性禿的機率,而雄性禿開始的年齡,也可能由AR基因的遺傳變異決定。
2017年《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研究人員分析了1萬846名參與者的基因,發現除了頭髮生長週期的基因,雄性禿也可能與睡眠-覺醒週期和睡眠周期的基因有關。
幹細胞活性的變化也可能影響雄性禿,例如2020年對小鼠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衰老皮膚中的毛囊幹細胞(HFSC)與年輕皮膚中的毛囊幹細胞(HFSC)表現出不同的基因活性,可能與毛髮生長下降有關。
另外,根據2022年發表在《 Experimental Dermatology》雜誌上的一項研究表示,源自頭皮脂肪組織的幹細胞,在禿頭區域往往比非禿頭區域分泌更多的發炎蛋白,這些發炎標記物與毛髮生長相關基因的活性受損有關。
研究人員還發現,頭皮中睪固酮受體的功能失調,會導致滋養毛囊的血管退化,進一步導致頭髮生長所需的氧氣和營養供應減少。
治療雄性禿有哪些方法?
AAD表示,脫髮通常可以透過多種居家治療方法來治療,包括非處方藥和處方藥,例如含有Minoxidil的非處方藥,可以在脫髮的早期階段提供幫助。許多患者使用後,約6至12個月會看到效果。
Minoxidil與另一種治療方法(例如微針療法)合併治療效果更加,微針療法是一種使用小針穿刺皮膚的治療方法,這種治療方式可以刺激毛囊生長,並讓局部治療(例如類固醇霜)到達頭皮更深層處,現有研究證據顯示,這種策略對於治療MPB是安全有效的。
處方藥如finasteride也可以刺激頭髮生長,但根據《性醫學雜誌》2012年發表的一篇評論指出,這種藥物存在Minoxidil所沒有的副作用風險,例如性慾下降和認知變化,包括腦霧。
AAD表示,其他頭髮再生手術包括在禿頭區域注射皮質類固醇、頭髮移植,尤其PRP生髮治療(高濃度血小板血漿注射,又稱自體育髮),安全有效的治療選項,因為它產生嚴重副作用的風險較低。
史丹佛大學醫學院另也指出,還有一些手術也能治療脫髮,如頭皮縮減術,將禿髮處的頭皮組織切除,再設計特殊的皮瓣來作重建。
皮膚科診所院長蔡宗樺表示,當感覺頭髮稀疏的時候,髮量可能已減少50%。雄性禿若不進行治療,掉髮情況會持續惡化,雄性禿的情形會隨年齡逐漸上升。
他表示,本身因有家族遺傳史,早期就使用口服藥物進行控制,即將邁入50歲時,發現前額有些許後退、髮質變細,因此在第一、二早期雄性禿時進行植髮手術後,仍搭配口服藥物持續維護髮量。經過親身實驗,將毛髮植在手臂內側無毛囊地方,也會生長出毛髮,因此能多元應用在植眉、疤痕植髮、植鬢角,打造細節與品質兼具的豐盈造型。
【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