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持續咳嗽 兼有血絲 小心喉癌來襲
最近天氣變化大,時而炎熱,時而下雨,溫差甚大,不少人都有幾聲咳。如果發現咳嗽持續沒有改善、咳出血絲,甚至聲音改變、吞嚥困難、頸部出現腫塊,就不可忽視喉癌的可能,應及早接受檢查找出病因。
香港專科耳鼻喉科專科醫生鍾耀基表示,聲門是喉癌最常見的原發部位,約佔所有喉癌的60%至75%,主因是聲帶黏膜直接接觸外界刺激物(如香煙煙霧、酒精),加上發聲時摩擦頻繁,導致黏膜病變風險升高。下咽癌好發於梨狀竇,佔喉癌15%至20%,因下咽淋巴豐富,容易早期轉移;口咽癌(常見於扁桃體與舌根部)則與HPV感染相關。

鍾耀基指,預防喉癌須戒煙少飲酒、預防病毒感染,還要定期體檢及避免長時間過度使用聲帶。
男性患者佔大多數
根據多項研究和統計資料顯示,男性及女性喉癌患者的比例約為13:1甚至21:1,這與男性較高的吸煙和飲酒習慣密切相關。鍾耀基解釋,「香煙中的焦油和致癌物質會刺激喉部黏膜,導致細胞變異和癌化。飲酒也會促使喉部黏膜受損,與吸煙合用時風險更高。」其他因素包括不良的口腔衛生、慢性炎症、遺傳因素、不良飲食習慣(缺乏蔬果、過量攝取鹽和紅肉)及職業暴露於有害化學物質等。
吞嚥及呼吸困難
喉癌徵狀可能因病情的進展而有所不同,常見症狀包括因聲帶受影響而聲線沙啞或聲音改變;持續咳嗽沒有好轉,或伴隨痰液和血絲;腫瘤若變大,則可能出現吞嚥困難、異物感及呼吸困難;頸部會摸到腫塊或淋巴結腫大;耳朵出現放射性疼痛;因吞嚥困難和食慾下降致體重減輕。
醫生了解患者的症狀和病史後,會使用內窺鏡檢查喉部,有需要時取出組織作活檢,並安排影像檢查評估腫瘤大小、有否遠端轉移等。鍾耀基指,「患者確診時多屬於中晚期(II期至IV期), I期病例相對較少。而愈早確診,5年存活率愈理想,例如I期有90%以上,IV期約30%至50%,故有懷疑應及早求醫。」

煙酒都會刺激喉部黏膜,增加患癌風險。
電療手術助早期根治
治療方面,I期及II期喉癌主要採用放射治療或喉部分切除手術。後者透過內窺鏡和激光切除腫瘤,創傷較小且恢復較快。到中晚期喉癌治療較為複雜,常採取合併療法,包括喉全切除手術、放射治療和化療。另一方面,標靶治療或免疫療法可用作輔助治療,以提高治療效果。
由於喉部屬於重要部位,患者在患病及治療後常出現多種後遺症。如全喉切除手術後,頸部留下永久性氣管造口,且失去自然發聲能力,須依靠人工發聲器或語音重建;放射治療慢性副作用則包括口乾、頸部軟組織纖維化、吞嚥困難、顳頷關節僵硬及放射性骨壞死等,這些症狀可能持續數年。此外,發聲、吞嚥及呼吸功能受損等問題,將影響患者生活質素。鍾耀基提醒,患者除有喉癌復發風險外,肺癌、食道癌或其他頭頸癌的風險亦較高,故需要定期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