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咳不愈恐肺癆?
今天是世界防癆日,本港每年約有3,000宗個案,雖然比五、六十年代有改善,但相對歐美國家數字仍然偏高。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朱頌明指,「香港居住密度高和人煙稠密,空氣流通不良,會增加感染風險。建議出現可疑症狀時及早檢查和診斷,以防惡化並降低傳染風險,早期治療的治愈率可達90%以上。」
細菌可走遍全身
結核病可影響人體的任何器官,但最常見的形式是肺結核。其主要症狀包括:
1.長期咳嗽:通常是持續超過兩至三周的咳嗽,並可能伴隨咳血;
2.發燒和盜汗:盜汗問題通常在夜間出現;
3.胸痛;
4.體重減輕和食慾不振;
5.持續疲倦。
然而,由於結核病的症狀與其他呼吸道疾病(如感冒、支氣管炎、肺癌等)相似,增加誤診的風險。因此,僅憑症狀無法準確判斷是否患有結核病,須依靠更深入的檢查(如X光檢查)才能確診。朱頌明表示,「肺部是最容易感染的部位,但若抵抗力較差,結核病可能通過肺部的淋巴或血管直接傳播至全身,甚至造成腦膜炎,引起頭痛、嘔吐或意識模糊等症狀,還可能蔓延至腎臟,造成腎衰竭。」

朱頌明指,持續超過兩至三周的咳嗽就有可能是肺結核。
最長潛伏一世
朱頌明指,肺結核可分為開放型肺結核和封閉型肺結核,其潛伏期最短可為幾個星期,而最長則可能達到一生。「由於部分患者沒有症狀,可能在檢查時才發現自己已經感染。不過,若肺結核僅處於潛伏期,則不會傳染給他人。」
結核病的傳播主要是透過空氣,有可能是患者吐出的痰乾掉後,被風吹起細菌而傳播;患者咳嗽所產生的飛沫也可能將細菌傳播。但一般情況下,若患者沒有咳嗽,即使共用餐具,透過口水接觸的傳染機率相對較低。
4類人高危
在密閉空間中,若患者曾咳嗽,健康的人吸入這些細菌便可能感染結核病。以下是一些高風險人群:
‧營養不良者:免疫系統較弱,容易受到感染;
‧居住環境擠迫者:在擁擠且通風不良的環境中,傳染風險顯著增加;
‧免疫系統受損者:如HIV陽性者、接受免疫抑制治療的患者等;
‧醫護人員:由於經常接觸結核病患者,醫療工作者的感染風險也相對較高。

居於擁擠且通風不良的環境中,傳染機率較高。
為甚麼是「窮人病」?
居於劏房環境通風不良,風險較大,且出現問題時未必有足夠金錢即時就醫,因此肺結核被認為是「窮人病」。朱頌明提醒,「肺結核是政府規劃中的傳染病,若檢查證實為肺結核,檢驗和治療費用都是全免的。」因此,建議出現可疑症狀時,應佩戴口罩並立即求醫,以便及早檢查和診斷,避免病情惡化並減低傳染其他家庭成員的風險。
早期治療九成治愈
結核病的治療需要遵循醫生的指示規律服藥。一般治療需要長達6個月的抗結核藥物療程。早期發現和治療的患者,治愈率可達90%以上。然而,治療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若患者未能按時服藥或隨意減少藥物劑量,可能導致病情復發甚至產生抗藥性,使下一次治療變得更加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