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銀屑病友會主席黎慶坤,本身也是銀屑病患者,最嚴重時受影響皮膚佔全身15%,更因外觀問題影響與家人關係、情緒和社交生活。然而透過積極治療,現時病情控制良好,也回復自信,更成立了病友會希望幫助同路人。
皮膚科專科醫生何家強指,銀屑病是自身免疫疾病,屬皮膚發炎,因此不會傳染,「成因主要是基因遺傳,加上外來因素引致病發。故常見病發於20歲前後和50歲左右,前者多為公開試、感情問題,後者可能是退休、伴侶有大病、嫁女等一些轉變,心情和壓力的影響誘發銀屑病。」
生物製劑控病理想
黎慶坤於23歲、剛開始工作時因壓力發病,最初皮屑出現在手、腳、腰、背位置,慢慢蔓延全身,腰椎也出現關節炎,「當時睇街症當作濕疹,後來轉介衛生署皮膚科才確診。其時藥膏治療效果不理想,醫生建議照窄頻紫外光B燈,但由於不能常請假,就轉用口服藥。先後試過甲氨喋呤和異維A酸,均因為副作用而停用。後來生物製劑來港,港大有藥物臨床測試,我便去參加。幾年來用過數種生物製劑,現在控病效果理想,只剩不足1%皮膚有發炎症狀,腰椎問題也得到控制。」
何家強補充,「生物製劑以前有抗甲型腫瘤壞死因子(TNF),對皮膚和關節都有幫助,不過由於控制整體免疫系統,如身體隱藏了癆菌,或屬乙肝、丙肝帶菌者,有可能誘發肺癆、肝炎等;近年出現的抗白介素(IL),較針對性,副作用相對輕微,治療效果亦相當好,當中抗白介素IL-17,對關節和皮膚都能控制,而且快見效;而抗白介素IL-23對皮膚相對好,但對控制關節症狀數據上未太清楚。現時的治療目標是PASI 90甚至PASI 100,即皮膚有九成至完全回復原狀。」
不止皮膚問題
不過要留意的是,銀屑病不止是皮膚問題,還會引致共病,如黎慶坤腰椎也有炎症令關節出現黏合,其母甚至因銀屑病而出現心臟毛病。何家強續指,「研究顯示有一至三成患者會出現銀屑病關節炎,雖然哪個患者會有仍未能準確預測,亦未必一定是皮膚先有問題才到關節,但病向淺中醫,若出現關節或皮膚問題,及早求醫好好控病,就可減低日後惡化風險。」因此醫生建議,當頭痕、有頭皮情況持續數周,換洗頭水和看醫生都沒有好轉,或者情況反覆,便值得找皮膚科醫生診斷為一般敏感還是銀屑病初期,若有家族史人士就要更加留意。
改善情緒提升自信
無論是情緒引致銀屑病,還是銀屑病導致情緒困擾,有效控病對患者的情緒和生活都有很大幫助。黎慶坤引述病友的情況,「一位男病友未用藥前放假會留在家中不肯外出,用藥後肯與子女去泳池、公園玩,家庭關係大為改善;另一個案是每份工都做不長,用藥後工作表現有改善、自信提升,人際關係也好了。病友會亦趁10月29日世界銀屑病日,繼續多做公眾教育,希望患者可及早面對病情,及早診治,將共病嚴重程度減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