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咳嗽、氣促及痰多,大多數人會認為是傷風或感冒病徵,但上述病徵可能為慢性阻塞性肺病(慢阻肺病)的先兆。慢阻肺病的成因為呼吸系統受長期破壞,如空氣污染、長時間攝取煙塵及化學物,引致呼吸道收窄及阻塞,令肺部呼出和吸入空氣變得困難。

黃永政表示,慢阻肺病成因不一,但大多病患均為長期吸煙者。慢阻肺病的早期病徵不明顯,不少患者至中、晚期才確診。
大部分患者需透過藥物控制病情,而藥物治療中以吸入式氣管舒張劑最為有效,患者日常使用的為長效吸入式氣管舒張劑,每天使用一至兩次便可控制病情。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黃永政表示,「根據2018年的國際治療指引指出,病情較輕的患者不建議採用含類固醇的短效吸入式氣管舒張劑。」
非類固醇藥物減併發症
黃永政續指,過去此類吸入式類固醇被視為靈丹妙藥,即使病情較輕的患者亦被處方,但當中存在一定副作用,如引致肺炎、白內障及消化性潰瘍等,「因此建議病情穩定的患者採用不含類固醇的吸入式氣管舒張劑,如長效型β2促效劑(LABA)及長效型muscarinic拮抗劑(LAMA),過去有研究證明此類舒張劑更有效預防急性病發及減低併發症風險。」

正確使用吸入器
不過即使有合適藥物,亦要配合適當的器具及正確的技巧,黃永政表示有研究指有一半病患錯誤使用吸入器,以致藥物無法發揮最大效用而影響病情,甚至增加急性病發的風險。現年79歲的郭伯伯,兩、三年前確診慢阻肺病,曾使用兩種噴霧式藥物及噴霧器治療,惟病情沒太大改善,上石級及斜路仍有氣喘,最後轉用單一劑量乾粉吸入器,並在醫生教授下正確使用,現時他情況已大大改善,能更頻密地活動,他表示以往使用噴霧器時需「估估吓」有否吸入所有藥物,但現時只需檢查膠囊便可。

病人使用單一劑量乾粉吸入器時,可透過檢查膠囊內的藥粉,以確認有否吸盡藥物。
制訂個人化治療
黃永政解釋,處方吸入式的藥物治療時,需因應病患的情況,制訂個人化治療,以減低急性發作及死亡風險,即使較嚴重的患者亦不一定要用類固醇舒張劑。其次,亦要因應患者對吸入器的喜好及能力、依從性及使用技巧,選擇合適的吸入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