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2021-03-05 04:30:00
日報

改善睡眠認知 青少年失眠可預防

分享:

青春期是成長的關鍵時期,除了身體、行為和情感上會出現變化外,也是精神疾病發病的敏感階段,而失眠便是其中一個誘發精神和情緒問題的風險因素。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聯同港大社會科學學院心理學系及加拿大魁北克市拉瓦爾大學心理學院,作出首個青少年預防失眠計劃,可減低失眠風險達71%。

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系主任榮潤國教授表示,「如果上床等了很久也睡不著、常常醒並很難再入睡,或醒了便睡不著,以上任何一種情況持續3個月以上,每星期3次或以上,並影響日間活動,便定義為失眠。」

(左起)Charles M Morin(螢幕)、李馨、榮潤國、陳銀燕及研究參加者Tommy。

(左起)Charles M Morin(螢幕)、李馨、榮潤國、陳銀燕及研究參加者Tommy。

家族史影響大
根據不同的診斷標準,大約有10%至36%的青少年存在失眠問題,當中家族遺傳是其中一大風險因素,若父母有失眠問題,青少年子女出現失眠的風險達一般人的3倍。榮潤國續指,「若失眠持續,會帶來免疫系統問題、日間疲累、認知功能受損以及情緒問題,繼而衍生行為問題和學業成績下降。可是,只有約10%本地失眠青少年會尋求協助。」


認知行為治療有效
即使有家族史、有較高壓力反應的人,未必一定出現失眠問題,不過當生病、出現壓力事件或情緒問題,就可能誘發急性失眠,若本身有不良睡眠衛生習慣或抱有不正確的睡眠觀念,或會令問題持續,形成短暫性甚至長期失眠。加拿大拉瓦爾大學心理學教授Charles M Morin指出,失眠認知行為治療是解決問題的首選方案,針對導致持續失眠的行為、認知和生理因素,糾正相關的不良習慣和錯誤觀念,此法對七至八成患者有療效,更有四成人完全治愈。」

adblk6
睡前做些放鬆精神的活動,如閱讀、聽音樂或做鬆弛練習,有助入眠。

睡前做些放鬆精神的活動,如閱讀、聽音樂或做鬆弛練習,有助入眠。

調整成預防計劃
「預防失眠計劃」建基於失眠認知行為治療,針對青少年作出調整,並研究其預防失眠的效用。港大社會科學學院心理學系助理教授李馨博士解釋,「團隊邀請了242名有家族史及輕微失眠徵狀的中學生參加研究,並將他們分配到認知行為預防失眠組和對照組,預防失眠組在導師指導下接受為期4周、每周一節的小組學習,內容包括睡眠和失眠的知識、睡眠衛生、壓力管理和放鬆練習等;而對照組則沒有接受任何干預方案,然後兩組均於第5周、6個月後和12個月後作評估。」


發病率大減71%
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研究助理教授陳銀燕博士指,「研究結果發現,預防失眠組相較對照組的失眠發病率大大減低了71%,令人鼓舞,而且預防失眠組於失眠症狀、壓力失眠反應、總睡眠時間、日間疲累分數和抑鬱分數都有較好表現;而最重要是小組學習的完成率達94%,表示這計劃對青少年而言可行及易於接受。」相關研究結果已於醫學期刊《Pediatrics》發表。榮潤國補充,「預防失眠計劃除減低失眠的風險外,也可減低與失眠相關的疾病風險,我們將評估計劃對減輕未來醫療負擔的作用,並探討如何在大眾層面實施此計劃。」

立即更新/下載AM730手機APP 體驗升級功能

全新會員積分獎賞計劃 打開App進入會員專區體驗升級功能